第一章 社会化养老的理论综述
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现象,构成了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原本不是问题。问题的本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给未来养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今中国,“家庭养老”正逐渐转向“社会养老”,对老年人的赡养经历着由家庭方式向社会方式的转化。我们应重视对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政府服务资源转移工具理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理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研究,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理论准备。
第一节 “社会化养老”户“社会养老”
社会化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教育学。在社会学视野下,社会化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合作的发展。社会化的实质是破除主体单一的一元化格局,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各自在社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三者的合作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社会化的初创期,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助性投入或资助性购买来扶植和培育。目前,政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导,它在凸显国家道义和政府责任的I司时,也制约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受益面的扩大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社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公平与公正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社会化养老的概念界定
社会化养老主要区别于政府养老或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完全不同.
所谓社会化养老,是指对老年人的赡养方式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化过程及所产生的结果。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和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以及社会参与和生存意义创造等多个侧面。社会化养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雇佣劳动制的出现为其经济基础。在以小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的赡养主要靠家庭承担。尽管当时也有一些救济孤寡老人的机构和措施,但远未形成制度化。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生产的职能逐渐集中于现代化企业,家庭已不再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因而老年人在家庭中也就不再具有生产的领导者或指导者的地位。同时,原有家庭教育的部分功能也被大规模、普及化的文化教育机构所取代,加之其他社会性服务机构(如托幼机构)的出现,使老年人在家庭中照管和教育晚辈的作用减弱。随着老年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家庭结构必然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也随之降低。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生产者的劳动首先直接地体现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也成为社会价值,赡养老年人的责任自然就由家庭逐渐转移到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促使经济日益繁荣,物产日趋丰富,服务性行业和部门日渐增多,这些变化也为老年人的赡养由家庭转向社会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养老的概念界定
社会养老区别于家庭养老,以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为主要特征,或者称之为公共养老。
所谓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雇王)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所谓养老保险,是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它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