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子法政哲学的现代性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7352
  • 作      者:
    聂长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聂长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学士(1987—1991),南开大学哲学硕士(2003—200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07—2010)。已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政法论坛》、《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法制日报》、《检察日报》、《西北师大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烟台大学学报》、《政法论丛》、《理论探索》、《中国图书评论》、《学术论坛》、《理论与现代化》、《中南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法治永远是个历史的概念,每一个时代的法治都只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当今与孔子时代相隔两千多年,孔子的思想与现代法治没有必然的关系,既不必然阻碍也不必然导致现代法治。我们如果把法治思想都寄托在孔子上,那注定是失望的,孔子不能承当现代法治的担当。我们还是相信孔子法律思想经过现代性的阐释转化,对现代法治是有助益的,把孔子视为现代法治大敌的观点也是无稽之谈。现代法治对孔子法律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有一点期待而不是奢望或排斥。《孔子法政哲学的现代性阐释》从基础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和思想断章四个方面对孔子法律思想进行现代性阐释,希望对现代法治思想有一点启迪和借鉴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尚书·五子之歌》第5首又说道:“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政权最后都会走向瓦解,民心向背决定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儒家对此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孟子·万章上》引《泰誓》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的视听意志是通过人民表达的,老百姓的满意或不满意就是上天的满意或不满意,所以儒家主张“敬天保民”,如果一个暴虐的政权以欺压人民为能事,就丧失合法性的基础,人民就可以推翻它。孔子效法周公,也提出“足食、足兵、民信”(《论语·颜渊》)等安民利民的治国主张。孟子将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阶段,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孟子·尽心下》),把暴君视为独夫民贼,“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甚至提出民本思维的根本在于“恒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将民本思维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当然,这个时候的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环境相对宽松,百家争鸣只有那个时代才有,像孟子这样的民本思想只有那个时代才提得出、宣传得开,如果到了后来的专制社会,恐怕是此言一出,人头落地,朱元璋就下令拆除孟子的牌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时代,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中国的思想文化几乎没有什么进步,也不可能有什么进步。<br>  (2)中国的专制实践根深蒂固。秦始皇结束了封建社会,是专制社会的始作俑者。中国专制主义的特点是:范围特别广,权力特别大,历史特别长,根子特别深,生命力特别强,变种特别多,伪装得特别好。当然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对人民的权益(生命、财产、安全、自由等)进行的肆无忌惮的践踏,或赤裸裸地公然无耻,或伪装得道貌岸然。<br>  ……
展开
目录
导言&nbsp;法治进行时中孔子法律思想的批判与继承<br>一&nbsp;孔子时代并没有现代法治产生的物质生活基础<br>一&nbsp;孔子的法律思想和同时代西方思想家相比毫不逊色<br>三&nbsp;对孔子法律思想的现代性阐释<br><br>第一章&nbsp;纯粹哲学<br>第一节&nbsp;认识哲学:康德和孔子认识论之比较<br>一&nbsp;康德认识论<br>二&nbsp;孔子认识论<br>三&nbsp;简要评述<br>第二节&nbsp;思维哲学:从《易经》热来反思传统思维方式<br>一&nbsp;《易经》的思维特征<br>二&nbsp;直观性思维的优势和缺陷<br>三&nbsp;既不拔高又不贬抑的心态<br>第三节&nbsp;语言哲学:孔子的语言观和语言美<br>一&nbsp;孔子的语言观<br>二&nbsp;孔子的语言美<br>第四节&nbsp;价值哲学:孔子的义利伦理学<br>一&nbsp;利的逻辑&nbsp;梳理<br>二&nbsp;利的逻辑&nbsp;辨析<br>三&nbsp;利的逻辑&nbsp;升华<br>第四节&nbsp;系统哲学:对“无友不如己者”的体系解读<br>一&nbsp;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br>二&nbsp;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br>三&nbsp;从交友问题到学习问题<br>四&nbsp;体系解读<br><br>第二章&nbsp;政治哲学<br>第一节&nbsp;“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解读<br>一&nbsp;既往的误解<br>二&nbsp;并非德治主张<br>三&nbsp;对现代政府的三点要求<br>四&nbsp;政治文明的理想预设<br>第二节&nbsp;“六十而耳顺”政治哲学解读<br>一&nbsp;语言哲学与政治哲学<br>二&nbsp;“六十而耳顺”表达了民主协商的思想<br>三&nbsp;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前瞻性和现实性<br>第三节&nbsp;孔子的“和”论与“和谐社会”<br>建立“和谐社会”是时代理念<br>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层面<br>第四节&nbsp;孔子和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br>民本理论和专制实践的统合史<br>二&nbsp;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br>三&nbsp;以人为本,重在机制建设<br><br>第三章&nbsp;法律哲学<br>第一节&nbsp;孔子法哲学的三个维度<br>一&nbsp;孔子法哲学的本体论维度:正名<br>二&nbsp;孔子法哲学的方法论维度:时中<br>三&nbsp;孔子法哲学的价值论维度:人本<br>第二节&nbsp;孔子“父子相隐”难题的法学意蕴<br>一&nbsp;道德现实主义者<br>二&nbsp;“父子相隐,直在其中”的正确解读<br>三&nbsp;孔子难题和现代法治的通约性<br>第三节&nbsp;孔子反对铸刑鼎的法哲学解读<br>法律的理论性争论<br>孔子的经验主义哲学立场<br>三&nbsp;并非落后的思想<br>第四节&nbsp;从哲学到法学:“温故而知新”新解<br>误解与正解<br>特殊和一般<br>三&nbsp;创造性和机械性<br>四&nbsp;判例法与制定法<br>第五节&nbsp;孔子的法律修辞学研究<br>站在“言语行为”的高度重视修辞的力量<br>二&nbsp;简洁明快——不用修辞方法的修辞学<br>三&nbsp;把握好法律中修辞与正义的关系<br>四&nbsp;修辞方法的娴熟运用<br>第六节&nbsp;孔子的道德律和“见死不救”入法的道德困境<br>一&nbsp;法律和道德的交叉关系和领域<br>一&nbsp;见死不救入法的类型化分析<br>三&nbsp;不救助罪:从实在法到自然法<br>四&nbsp;见义勇为的入法选择.<br>第七节&nbsp;知识升质对知识增量的“正名”:以法学研究为例<br>一&nbsp;术语的“正名”<br>二“知识增量”与“知识升质”<br>三&nbsp;法学研究的“知识升质”<br><br>第四章&nbsp;思想断章&nbsp;<br>一“生而知之”的学术原创生成要素<br>二&nbsp;法律人的三德<br>三&nbsp;法律人当有子路之勇<br>四&nbsp;“正名”的法哲学思想<br>五&nbsp;以义取利:毒生姜事件的道德和法律省思<br>六&nbsp;君子可以被欺骗,不可以被愚弄<br>七&nbsp;儒家官学正解:学而优则仕<br>八&nbsp;宁武子之“愚”对“精致利己主义”的破解<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