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今名方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35280
  • 作      者:
    刘学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古今名方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古今名方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阐述20世纪方剂学研究的成果,并对方剂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21世纪方剂学发展的趋势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前瞻性论述;下篇各论在整体反映各类方剂基本知识的同时,重点反映了复方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既充分体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力求内容新颖,资料详实,易懂实用。此书对全面了解方剂学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拓宽科研思路、提高临证用药水平及研创新方、开发新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供中医药教学和科研人员、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此外曹炳章所辑的丛书《中国医学大成》、谢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等,皆于书中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学内容,对保存祖国医学遗产、促进方剂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成为这一时期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工具书。<br>    六、新中国成立之后——方剂学的复苏与腾飞<br>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保护和推动下,方剂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在饱经了长期战争创伤剧痛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方剂学发展经历了战后的复苏阶段。中医药高等院校成立、一系列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br>    第一是古代方书的整理和重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对中医实行了一系列的抢救和保护政策,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许多重要中医古典医籍进行点校、注释整理和重印。例如《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肘后备急方》《医方集解》等。这些医学典籍的面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医创造了条件。<br>    第二是方剂学教材建设,如由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方剂学讲义》一、二版教材,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正规教材步人大学课堂,方剂学列为中医基础教学四大骨干学科之一,成为本科教育必修科目。全国统编系列教材四版、五版、六版、七版《方剂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方剂学教学参考》和辅助教材等均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订、补充,从而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教材体系,为中医本科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高等中医教学、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br>    第三是方剂学专著不断涌现,如上海主编的《方剂学》、广州主编的《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主编的《中药方剂学》、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治法与方剂》、陈鹤鸣的《药物与方剂》以及《汤头歌诀白话解》《伤寒论方解》《八法效方举隅》《中药方剂手册》等,均将过去散在的方剂加以系统化,依据立法处方原则加以整理,理论联系治法,治法指导方剂,有方有法,简便易懂,使学者易于掌握和运用。有些方剂很有特色,对精简处方、提高疗效确有实用价值。近几年来,方剂学专著发展更为迅速,正向临床专科方向发展。诸如《中医临床处方手册》《中医止痛方集锦》《温病临证备要》等,均从不同专科需要,将方剂学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化研究,并逐步推广开来。<br>    第四是单方、验方、秘方的收集整理。20世纪60年代之后,民间验方收集之风兴起,许多验方秘方专集相继出版问世,诸如《实用经效单方》《食用性中药与便方》《陕西中医验方选编》《贵州民间方药集》《安徽单验方选集》《中医验方选编》《中华效方汇海》《中国民族民间外治大全》《中国民间秘方验方大全》等,均在不同侧面丰富了方剂学内容。<br>    ……
展开
目录
上篇 总论<br>第1章 方剂学概论<br>一、从“神农尝百草”到“伊尹制汤液”——方剂的形成<br>二、先秦两汉——方剂学的萌芽与形成<br>三、魏晋隋唐宋——方剂学的发展与繁荣<br>四、金元明清——方剂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br>五、民国时期——方剂学在逆境中的徘徊与变革<br>六、新中国成立之后——方剂学的复苏与腾飞<br><br>第2章 方剂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br>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治法的关系<br>一、从源流发展来看,法出于方<br>二、从临床实践来看,以法统方<br>三、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和验证治法的工具<br>第二节 方剂学与中药化学的关系<br>一、中药化学的研究阐明了方剂疗效的物质基础和配伍关系<br>二、方剂学的研究为中药复方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中医药理论指导<br>第三节 方剂学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br>一、中药药理学研究阐明了方剂的治法、功用机制<br>二、方剂学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br>三、方剂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br>第四节 方剂学与中药药剂学的关系<br>一、方剂的临床疗效为药物剂型的选择提供依据<br>二、药物的剂型工艺影响方剂疗效的发挥<br>三、生物药剂学及药动学的研究阐明了方剂的体内过程<br><br>第3章 方剂的组成<br>一、方剂的组成原则<br>二、方剂组成的变化<br><br>第4章 方剂的剂型<br>第一节 方剂剂型的发展简况<br>第二节 方剂的常用剂型及研究进展<br>一、汤剂的研究进展<br>二、合剂的研究进展<br>三、糖浆剂的研究进展<br>四、煎膏剂的研究进展<br>五、药酒的研究进展<br>六、颗粒剂的研究进展<br>七、散剂的研究进展<br>八、丸剂的研究进展<br>九、片剂的研究进展<br>十、胶囊剂的研究进展<br>十一、注射剂的研究进展<br>十二、外用膏剂的研究进展<br>十三、栓剂的研究进展<br>十四、气雾剂的研究进展<br>十五、膜剂的研究进展<br><br>第5章 方剂的煎服方法<br>第一节 方剂的煎法<br>一、方剂群药共煎对有效成分及药效的影响<br>二、影响方剂煎煮质量的因素<br>三、方剂煎法的研究进展<br>第二节 方剂的服法<br>一、服药时间<br>二、服药方法<br>第三节 方剂的药后调护<br>一、饮食的调护<br>二、药后呕吐的解除<br>三、服药不必尽剂<br>四、服补药要顾护脾胃,谨防留邪<br>五、增强药力的调护<br>六、服药后的精神调护<br>七、皮肤用药的调护<br>八、肛门、阴道用药的调护<br><br>第6章 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br>一、原药材质量因素对方剂疗效影响<br>二、加工炮制因素对方剂疗效的影响<br>三、方剂的调配方法因素对其疗效的影响<br>四、剂型、辅料及制备工艺因素对方剂疗效的影响<br>五、临床应用因素对方剂疗效的影响<br><br>第7章 20世纪方剂学的发展<br>第一节 20世纪方剂学在中国的发展<br>一、方剂学的文献研究进展<br>二、方剂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br>三、复方药理实验的研究进展<br>四、方剂学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br>五、方剂学研究的最新进展<br>第二节 20世纪方剂学在国外研究的进展<br>一、亚洲地区的方剂学发展概况<br>二、欧洲地区的方剂发展概况<br>三、美洲地区的方剂学发展概况<br>四、其他地区的方剂学发展概况<br>第三节 20世纪国外方剂剂型工艺的发展<br>一、中药剂型的发展<br>二、工艺技术、设备、辅料的研究发展<br>三、质量控制的研究<br>第四节 20世纪国外方剂药物制剂的研究<br>一、方剂药物剂型的研究<br>二、方剂制剂技术的研究<br>三、天然药物研究开发<br><br>第8章 方剂学目前亟需加强和解决的重大问题_<br>一、方剂学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问题<br>二、方剂学的文献研究问题<br>三、方剂学的临床研究问题I<br>四、方剂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br>五、方剂学的教学模式问题<br>六、方剂学的教材建设问题<br>七、关于方剂学科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br><br>第9章 21世纪方剂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br>一、21世纪方剂学发展的趋势<br>二、对21世纪方剂学发展的前景预测<br>三、方剂剂型工艺研究发展的趋势及前景<br><br>下篇 各论<br>第10章 解表剂<br>一、辛温解表剂<br>二、辛凉解表剂<br>三、扶正解表剂<br><br>第11章 泻下剂<br>一、寒下剂<br>二、温下剂<br>三、润下剂<br>四、逐水剂<br>五、攻补兼施剂<br><br>第12章 和解剂<br>一、和解少阳剂<br>二、调和肝脾剂<br>三、调和肠胃剂<br><br>第13章 清热剂<br>一、清气分热剂<br>二、清营凉血剂<br>三、清热解毒剂<br>四、清脏腑热剂<br>五、清热解暑剂<br>六、清虚热剂<br>……<br>第14章 温里剂<br>第15章 表里双解剂<br>第16章 补益剂<br>第17章 固涩剂<br>第18章 安神剂<br>第19章 开窍剂<br>第20章 理气剂<br>第21章 理血剂<br>第22章 治风剂<br>第23章 治燥剂<br>第24章 祛湿剂<br>第25章 祛痰剂<br>第26章 消导、驱虫剂<br>第27章 痈疡剂<br>第28章 外用剂<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