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药性寒热差异的生物学表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8462
  • 作      者:
    肖小河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药药性寒热差异的生物学表征》在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整理并集结出版近10年来本课题组有关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结果和结论,以期与广大同行交流切磋,抛砖引玉,推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健康持续深入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肖小河,1963年生,博士,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医学中心主任,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与合理用药研究,创立“中药大质量观”、“药性热力学观”,形成了系列原创性的中药研究思路和关键技术。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主持研发系列肝病特色药物和军队特需药物,获国家新药证书1个,新药临床批文4个;获国家和部省级成果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申报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授权7项:在《中国科学》、《药学学报》、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余名。
展开
内容介绍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书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icOutlookonChineseMedicine),创建了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示差法、微量量热法和药性循证医学分析法),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热)变化即热活性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初步揭示了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展开
目录
序一<br>序二<br>序三<br>序四<br>前言<br>第一篇 总论<br>第一章 中药药性的基本涵义及研究意义<br>第一节 中药药性基本涵义概述<br>第二节 中药药性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br>第二章 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进展<br>第一节 中药药性文献的信息挖掘<br>第二节 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研究概况<br>第三节 中药药性的临床研究概况<br>第四节 近年来药性研究的新观点新学说<br>第五节 中药药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br>第三章 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的提出及要义<br>第一节 中医药学与热力学的关联分析<br>第二节 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的基本涵义<br>第四章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思路和方法<br>第一节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基本模式一<br>第二节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基本策略<br>第三节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主要方法<br>第二篇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br>第五章 冷热板示差系统的研制<br>第一节 冷热板示差法原理与仪器设计<br>第二节 冷热板示差系统的方法学考察<br>第六章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不同“寒热”动物模型的寒热属性考察<br>第一节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寒热“体质”模型的寒热属性考察<br>第二节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肾阳虚和肾阴虚模型寒热属性考察<br>第三节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胃寒证和胃热证模型寒热属性考察<br>第七章 不同寒热中药对正常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br>第一节 基于正常动物的大黄和附子温度趋向性差异考察<br>第二节 基于正常动物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温度趋向性差异考察<br>第八章 不同寒热中药对不同模型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br>第一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红参和西洋参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二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生晒参和参花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三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四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五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左金丸及其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六节 基于胃寒/胃热病理模型的左金丸及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九章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br>第三篇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br>第十章 生物热动力学法简介<br>第一节 生物热动力学法检测原理<br>第二节 生物热动力学法的方法学考察<br>第十一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不同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一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人参叶和人参花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二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人参和西洋参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三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角甲类动物药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四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五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六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左金丸及其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br>第七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黄连及其主要组分配伍研究<br>第十二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br>第一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不同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结果比较<br>第二节 生物热动力学法与冷热板示差法的比较分析<br>第四篇 基于循证医学分析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br>第十三章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和循证医学分析的中医方药寒热属性研究<br>第一节 用于药性研究的循证医学分析方法简介<br>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寒热辨证分型研究<br>第三节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热者寒之”科学基础研究<br>第四节 慢性乙型肝炎现代检测指标与中医临床用药寒热属性的相关分析<br>第五节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寒热药性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br>第十四章 基于循证医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br>第五篇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阶段总结<br>第十五章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模式的探索<br>第十六章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br>第一节 在不同生物水平的寒热药性研究结果<br>第二节 在不同物质水平的寒热药性研究结果<br>第三节 炮制对中药寒热药性的影响规律<br>第四节 配伍对方药寒热属性的影响规律<br>第十七章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实验操作规程<br>第一节 冷热板示差法实验操作规程<br>第二节 生物热动力学法实验操作规程<br>第十八章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的几点体会<br>附录 课题组发表的有关药性研究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