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胡适与郭沫若思想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806357
  • 作      者:
    杜蒸民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胡适与郭沫若由于他们的政治信仰、哲学思想、所受教育以及文化个性不同,他们在先后登上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舞台以后,就逐渐在政治上、思想上、文艺上和学术上产生了分歧和对立。正是在这种对立和论争中,郭沫若扬弃了胡适思想、学术中许多过时的错误的东西,吸取了其中许多正确的合理的因素,实现了对胡适的多方面超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创建的学术体系,已吸纳了胡适在内的前辈、同辈学者的许多有益成果。《胡适与郭沫若思想比较研究》即对胡、郭两人的分歧、对立与贡献分别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同时对胡、郭的文学主张、新诗创作以及在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研究上的相互影响作了比较。
展开
作者简介
    杜蒸民,1933年5月出生,浙江东阳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吉林大学吕振羽纪念室管理委员会委员。长期以来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有《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概论》、《胡适的独特文化个性》、《郭沫若哲学思想简论》和《扬弃旧史学、创建新史学——郭沫若对胡适、古史辨史学的扬弃》等80余篇。合著有《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中国史学发展史》等著作。其中,《李大钊哲学思想发展初探》一文获1981年至1991年全国中共党史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获1978年至1987年优秀古籍图书全国一等奖,1991年获光明杯优秀社会科学著作特别大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胡适与郭沫若思想比较研究》即对胡、郭两人的分歧、对立与贡献分别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同时对胡、郭的文学主张、新诗创作以及在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研究上的相互影响作了比较。《胡适与郭沫若思想比较研究》在研究的广度深度方面颇多开拓创新,对我国广大文史爱好者,尤其对大专院校文史专业的学者、教师和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五四运动以来,胡适与郭沫若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治学态度上的分歧、对立与争论已广为学术思想界所知。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都做出过很大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批人在亡国之后,“往往沦为奴虏,或散在民间。因为他们是有专门的知识技能的,故往往能靠他们的专长换得衣食之资”。这就是“儒”-。“他们背负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故在那几百年社会骤变,民族混合同化的形势之中,他们独能继续保存殷商的古衣冠——也许还继续保存了殷商的古文字言语。这批人虽不是新朝的士,但在那成周、宋、卫、齐、鲁诸国的绝大多数的民众之中,他们要算是最高等的一个阶级了”。所以他们也被泛称为“士”。这批亡国遗民的殷士“古服古言,自成一个特殊阶级;他们那种长袍大帽的酸样子,又都是彬彬知礼的亡国遗民,习惯了犯而不校的不抵抗主义,所以得了儒的混名”。所以,“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诌诌的样子,还指那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人生观”。
    为了证明这一论断,胡适还着重举了两个重要的例证:一个是《正考父鼎铭》所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艚而走,亦莫余敢侮,髓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从离周初300多年后一位宋国的三朝佐命大臣的话中,可见殷民族的“柔道人生观了”;另一个例子是,“不但柔道的人生观是殷士的遗风”,而且儒的宗教也全是殷礼”。其中“三年之丧”的制度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他引《论语》记子张问“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引孔子“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的对话后,说:“孔子、子张都是殷人,在他们的眼里嘴里,天下,只是那大多数殷商民众,古之人也只是殷商的先王”。所以孔子说“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的话,足证儒教行的也全是殷礼。而从《孟子?滕文公》对此制的问答表明,虽然“可以相信滕鲁的统治阶级不行此礼”,但“可以说明此制行于那绝大多数的民众之中”。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胡适与郭沫若思想、学术、交往关系的历史定位
一、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胡适与郭沫若
二、“全盘西化”与“批判地摄取”
三、“整理国故”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四、治学指导思想和治学方法的异同
五、在创立文学革命新观念上的立异和认同
六、对中国思想、学术现代化各自所作贡献述略
七、“朋友”、论敌和政敌

第二章 胡适与郭沫若思想在先秦诸子和儒书上的分歧
一、“打倒孔家店”与“袒护孔子”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对《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超越
三、在古代井田制看法上的同异
四、《说儒》与《驳(说儒)》
五、“扬墨抑儒”与“打倒墨家店”
六、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认同与立异
七、关于《周易》制作时代上的歧见
八、在《诗经》考证研究上郭沫若对胡适的继承和发展
九、屈原有无其人与《楚辞》作者问题上的歧见

第三章 胡适与郭沫若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个重大歧见述评
一、对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问题的歧见
二、“扬杜抑李”与“扬李抑杜”
三、《尝试集》与《女神》

第四章 当代学者对胡适与郭沫若思想学术评论
一、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对郭沫若与胡适学术成就的评论
二、唐德刚《胡适杂忆》对胡适郭沫若评论的评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