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7407
  • 作      者:
    李立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立,男,1981年3月17日生于陕西宝鸡,199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考入四川大学,跟从冯宪光教授攻读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至今在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从事文艺学、美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工作,教授《美学基础》、《文艺美学》、《文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参编相关教材1部。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以及西方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目前主持相关领域省部级研究课题1项,地厅级研究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多项,针对西方后现代文化相关问题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南大核心期刊收录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将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伦理与审美的相互干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关系的实质及至知识社会学根源。
  《伦理与审美:后现代语境下的追寻与反思》的基本观点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学科观念的“跨越边界,填平鸿沟”趋向,使得后现代语境下伦理与审美的关系呈现出新的融汇格局。然而,这一融汇格局并非对“美善相兼”的古典伦理审美关系模式的复归,而是作为西方现代性文化逻辑的必然产物,从而既与伦理审美的现代关系形态保持了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时下后现代伦理学、后现代美学的观念流转相贯通,并以一种“习焉不察”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对后现代语境下伦理与审美关系问题的探究,呈现相关关系形态的产生根源与利弊得失,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与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都被转移、升华和满足了,但仅仅是在想象中——暗中支持一个肮脏和邪恶的社会现实”,而依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看法,通过对现代艺术自主模式的不懈倡导以及对这种自主性艺术的精英式欣赏,现代艺术实际上萎缩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体验到丰富自我之现实可能性。不过,正是这种由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分离而造成的艺术革命效应的丧失,恰恰是资产阶级社会正常运转所必要的,因为现代艺术的实际的无效果、非功利并不等于实际的无功能,可以说,现代艺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功能正在于:将革命的洪流引入一个可控制的安全区域,使其对资本主义社会陈腐生活的批判无效化。
  正是因为察觉到了现代艺术的上述弊病,不管是以历史先锋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的亚文化,还是面相多变的后现代艺术,均要求艺术的自主性切实成为消解现代生活中陈腐规范的拯救力量,并要求这一现代主义的革命成果——自主性的审美实践在组织新的道德实践上起核心作用,从而使这一革命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个体实现自由生存的新希望。也正是因此,费瑟斯通对贝尔的后现代艺术观作出如下解读:“在贝尔看来,后现代主义代表着现代主义中破坏因素的进一步升级,本能和萌芽中的生活现在反对着艺术,或者与艺术混合导致日常生活的美学化,这在他的描绘中则是非理性的进一步胜利。”
  事实上,在众多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看来,与生活实践(包括日常道德实践)的分离,既是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也是现代艺术的主要缺陷,因此,他们才坚持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最为首要而迫切的任务,乃是将现代主义的革命性成果贯彻到日常大众的现实生活之中去,使之发挥实际效用,而从现代艺术的发展逻辑来看,“不管现代艺术家与知识分子怎样展开我们的智力和认知,他们必然会以一种最终将形式恢复为生活的方式——尽管更加复杂和多义,来操纵和塑造生活——一种更灵活也更随意的形式;在生活的边缘反对形式本身的形式”。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韦尔施指出:“后现代和现代的区别在于,后现代一方面抛弃现代主义,即抛弃专一性和超过的荒唐的结合,另一方面现代只在特殊领域里所获得的成就变为日常生活的现象。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后现代和现代对立起来,而应该按照秘传和非秘传这一对范畴区分它们:后现代在现实的广度上实现着现代最初只在特殊的领域里通过实验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说,后现代是从前秘传的现代的非秘传的日常形式。”
  由上可见,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辩证否定式的发展历程,其重要的参照系之一便是现代社会规范化伦理观念及其生活实践,换言之,正是在对现代社会伦理生活宰制的疗救的一致性与疗救方式的差异性上,西方艺术实现了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风潮转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艺术中无边的差异和无限的裂变,本身就是以审美为具体方式的个体自由性极度张扬的道德实践的产物,正如费瑟斯通所指出的,现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改变社会构造性质的重大变化,“而这也是双重相对化的结果:传统的相对化与‘新生事物的传统’(现代主义)的相对化。后者使得所有的基本价值模式都遭到了质疑——对所有价值的重新评价,它不仅使人类远离了建构一种道德共识和美好社会的可能性,而且还使得有些人将放弃主观认同的建构而沉浸在‘没有器官的身体’的力比多之流中当作是唯一的出路”。
  ……
展开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方法与思路
第四节 课题意义

第一章 伦理与审美的现代关系形态考察
第一节 现代学科分化中的伦理、审美观念歧异与关联
第二节 现代性进程中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的区隔与联系

第二章 后现代语境下伦理观念的审美化倾向
第一节 后现代伦理观对现代伦理学的批判与承继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下伦理观念的审美化倾向
第三节 后现代伦理观念审美化的人格诉求与特征
第四节 后现代语境下伦理观念审美化的实质

第三章 后现代语境下伦理生活的审美化倾向
第一节 后现代艺术与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第二节 消费文化审美实践与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第三节 两种伦理生活审美化的相互关联

第四章 后现代语境下伦理审美化之影响
第一节 美学转型:从形而上学到行为社会学
第二节 伦理失范:从道德共契到“美学共同体”

第五章 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现实困境及反思
第一节 西方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诸理论家的伦理审美化批判及其选择
第三节 西方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