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子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221567
  • 作      者:
    黄文莱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读孔子思想,品孔子人生,感受孔子魅力。
展开
作者简介

  马道宗,陕西人,高级编辑,主要著作有《冰鉴》《沃伦·巴菲特投资圣经》《中国佛教养生秘诀》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名人大传:孔子传》总共有十章内容,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孔子的一生。内容分别为贵族遗孤、创办私学、初涉政坛、上下求索、短暂辉煌、周游列国、鲁国“国老”、整理六艺、圣人谢世、旷世影响,涵盖了孔子的家世背景。孔子一生追求仕途不顺至后来从事教育事业,以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4.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上面,孔子有许多开天辟地的创造,其中有些见解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正确的。“因材施教”就是其中最有代表的。
  孔子发现,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在性格、能力、智力、品德、学习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因此,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这些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教育。
  宋儒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大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明儒王阳明说,孔子因材施教就像医生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酎加减,调理、补泄之”。
  孔门弟子可以说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年龄、出身、阅历、性格、智力、品行各各不同,最理想的施教方法的确是“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有效地贯彻了“摸脉抓药”的施教方法。
  所以,几个学生向孑L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可以有好几种。孔子的回答是针对每个人的特点的。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讲到司马牛时说:“司马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日:‘仁者,其言也切。’’’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因为司马牛爱说话且多嘴多舌,脾气又暴躁,所以孔子告诉他有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让人以为他很迟钝”,指出司马牛在性格上的弱点。颜渊是孔子学生中最有学识的一个,孔子对颜渊的回答也比较深刻,可以跟他探讨礼与仁的关系。颜渊不能立刻理解“克己复礼”为什么是仁,请孔子进一步讲解,孔子的回答很简洁。樊迟的悟性差,所以孔子对樊迟的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冉求有从政的才能,孔子认为他可以做一个地方官。所以当他问孔子仁德是什么时,孔子的回答全是可以在为政中应用到的道理。子张办事情好走极端,过于偏激,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厚道。所以他问孔子什么是仁德时,孔子讲的都是如何待人的问题。
  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如果别人说什么事不错,可以试一下,那么能马上就试吗?孔子说,父亲与哥哥都还在世时,就要同他们商量。可是当冉求也问这个问题时,孔子说应该立即就试!公西华感到有些迷惑不解,问孔子为什么两个人问同一个问题,回答却不一样。孔子说:“冉求胆小,做事容易退缩、保守,所以我鼓励他胆子大些;子路猛撞,不计后果,所以我要限制他一下。”
  能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归功于孔子聪明、善于观察。其次,孔子爱他的学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他不爱学生,不想把他们培养成才,又怎能这样认真地区别对待呢。“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更是爱学生、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问题。只有像孔子那样爱学生的人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5.举一反三
  孔子做为人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无疑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有的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渴望得到知识的急切状态。“愤”是学生“必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思考后理解了老师传授的一部分内容,但不能彻底明白,孔子认为老师在此时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反复思考,没有求知欲望,教师就不必急着给他讲课。“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学生在把自己的思想表述出来时,表达得不清楚。老师在这时候给学生指点一下,就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如果不是这种情况,老师不必告诉学生应当怎样表达。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贵族遗孤
一、少年孔子
1.名门先祖
2.“野合”而生
3.寡母情深
二、立志求学
1.奋发图强
2.自学之路
3.民间相礼家
4.请教名师

第二章  创办私学
一、官学的衰败
二、独树一帜
1.“六艺”之道
2.有教无类
3.学以致用
4.因材施教
5.举一反三
6.以物喻理
7.循循善诱
三、适周问礼
1.礼的起源
2.谨守礼制
3.圣人之后必有达人
4.拜访老子
5.问乐于苌弘
四、为人之道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见贤思齐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匹夫不可夺其志
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与人为善
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四、礼与仁的融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而不仁,如礼何
3.克己复礼为仁
五、天命神鬼观
六、孔子论君子
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君子喻于义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泰而不骄
6.临大节而不可夺
7.君子无所争,虑以下人
8.君子易事而难悦
9.君子和而不同
10.君子群而不党
11.君子坦荡荡
1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七、时世评论
1.评论魏献子用人
2.评论晋铸刑鼎
3.评论“陪臣执国命”
6.行己有耻
7.吾日三省吾身
8.人之生也直

第三章  初涉政坛
一、从政情怀
二、鲁国内乱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游齐论政
3.考察夏礼

第四章  上下求索
一、研究礼乐
二、“仁”的内涵
三、孔子论仁
1.孝悌乃为人之本

第五章  短暂辉煌
一、艰难的选择
二、鸿运当头
1.出任中都宰
2.夹谷之会
3.堕三都
4.临行祭扫

第六章  周游列国
一、卫国受辱
二、蒙难匡蒲
三、卫灵公无常
四、“三国”之行
五、居陈
六、绝粮七日
七、游历楚国
八、归卫

第七章  鲁国“国老”
一、时事政见
1.批评“用田赋”
2.对季氏欲伐颛臾的批评
3.仁政理念
二、中庸思想
1.宽猛相济
2.尊五关,屏四恶
3.正名
4.君子三道
5.最后的政治声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