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之基本问题: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6241
  • 作      者:
    冯治库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冯治库(1965— ),甘肃靖远县人,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理事长,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多年来潜心于哲学研究,致力于中西哲学的比较与会通,著有《中国人的第一哲学——对<庄子>重要篇章的再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并发表《<庄子>中的形而上学思想》、《论孔子的不知之知》等多篇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无之基本问题: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通过对中西哲人思想的梳理,指出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中外哲人所洞见的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并揭示了三种“无”的作用:纯无的作用在于和纯有一起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否定性的的无的作用在保证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不性无的作用在于告诫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理清了与三种“无”相关的虚假和错误的不可见的问题:与纯无相关的虚假由于纯无和纯有是同一的而不可见,与否定性的无相关的虚假由于“否定的即是肯定的”也不可见,与不性的无相关的错误(是非之非)由于是每个人的判断也不可见。本书还分析了常人对无的错误理解,以及对无的认识和把握波及文明的影响力,并指出由于对无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工作能让中西哲学在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使传统启迪新思。

展开
目录
序言1<br /><br />导言1<br /><br />一、重提“无”的必要性/1<br /><br />二、讨论“无”的悖谬性、开端性/4<br /><br />三、讨论“无”的重要性及虚假和错误的无法发现/6<br /><br />四、中西哲学对“无”获得的认识和把握/10<br /><br />第一章&nbsp;老子对“无”的认识和把握14<br /><br />第一节&nbsp;老子洞见到的两种“无”/15<br /><br />一、命名的、绝对的“无”/15<br /><br />二、否定性的“无”/18<br /><br />第二节&nbsp;“无”之为、“无”之用/21<br /><br />一、命名的、绝对的“无”之用/21<br /><br />二、否定性的“无”与不性的“无”之用/23<br /><br />第二章&nbsp;庄子对“无”的认识和把握26<br /><br />第一节&nbsp;庄子对绝对的“无”的认识和把握/26<br /><br />一、理解存在的四个维度与绝对的“无”/26<br /><br />二、绝对的“无”之用/29<br /><br />第二节&nbsp;庄子对否定性的“无”的认识和把握/30<br /><br />一、言说绝对的“无”的荒谬性与否定性的“无”/30<br /><br />二、否定性的“无”之用/34<br /><br />第三节&nbsp;庄子对不性的“无”的认识和把握/36<br /><br />一、人类是怎样得到“是非”的/37<br /><br />二、对待“是非”的态度/39<br /><br />第四节&nbsp;庄子的“辩”、“无辩”与“不辩”/46<br /><br />一、庄子对辩论的肯定/46<br /><br />二、“辩”、“无辩”与“不辩”/50<br /><br />第五节&nbsp;老子、庄子和孔子的“不知”精神/56<br /><br />一、老子、庄子的“不知”精神/57<br /><br />二、孔子的“不知”精神/64<br /><br />第三章&nbsp;巴门尼德对“无”的认识和把握80<br /><br />第四章&nbsp;柏拉图对“无”的认识和把握88<br /><br />第一节&nbsp;柏拉图对绝对的“无”的认识/88<br /><br />一、虚假和“非存在”存在/88<br /><br />二、言说“非存在”的悖谬性/90<br /><br />第二节&nbsp;柏拉图对于否定性的“无”的认识/92<br /><br />一、“相似”与否定性的“无”的建立/92<br /><br />二、否定性的“无”的存在性/94<br /><br />第三节&nbsp;语言的困境/97<br /><br />一、语言在表达“二”和“一”时的困境/97<br /><br />二、语言表达实在时的不确定性/101<br /><br />三、语言和思想中的虚假性/104<br /><br />第四节&nbsp;关于虚假的观点何以可能的讨论/106<br /><br />一、三种方法均无法找到的虚假的观点/106<br /><br />二、虚假的观点(错误)何以产生的进一步追索/109<br /><br />第五章&nbsp;康德对“无”的认识和把握118<br /><br />第一节&nbsp;康德论“无”/118<br /><br />一、四种“无”/118<br /><br />二、非存在、否定与限制/121<br /><br />第二节&nbsp;康德论虚假与错误/126<br /><br />一、达到真理的荒谬性/126<br /><br />二、错误存在于判断之中/130<br /><br />三、关于避免错误的探讨/132<br /><br />第六章&nbsp;黑格尔对“无”的认识和把握136<br /><br />第一节&nbsp;黑格尔对绝对的“无”和否定性的“无”的认识/136<br /><br />一、“纯有”和“纯无”/136<br /><br />二、关于有与无同一的进一步说明/138<br /><br />三、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140<br /><br />四、规定性的否定的无/143<br /><br />第二节&nbsp;黑格尔关于“无”的作用的把握/147<br /><br />一、否定性与事物的运动/147<br /><br />二、精神的异化、回归与事物的运动/149<br /><br />三、区别、同一、形成与否定性的无的作用/150<br /><br />第三节&nbsp;黑格尔对于虚假的认识/153<br /><br />一、真实与虚假/153<br /><br />二、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的虚妄性/155<br /><br />三、概念的认识的虚妄性/161<br /><br />第七章&nbsp;“纯无”的实体化与中国哲学的闭合164<br /><br />第一节&nbsp;“纯无”与“虚无”/165<br /><br />一、《淮南子》论“无”/165<br /><br />二、《老子指归》论“无”/168<br /><br />第二节&nbsp;王弼论“无”/170<br /><br />一、“纯无”的实体化/171<br /><br />二、一多之辨/172<br /><br />三、圣人体无/176<br /><br />第三节&nbsp;无极太极之辩与“无”和“有”/178<br /><br />一、辩论的起源/178<br /><br />二、陆九渊的实在主义路向/179<br /><br />三、朱熹论无极太极/182<br /><br />结论187<br /><br />一、三种“无”/187<br /><br />二、三种“无”的作用/189<br /><br />三、三种虚假与错误的无法发现/190<br /><br />四、关于“三”的洞见/191<br /><br />五、关于对“无”和虚假与错误的不正确认识/197<br /><br />主要参考文献/200<br /><br />后记/20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