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研究:中国大学科研理念的学理化与本土化改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242628
  • 作      者:
    杨杏芳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杏芳,女,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站博士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科技哲学二站博士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哲学和高等教育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间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教师科研绩效考核制度的短板效应与对策研究”。主要著作有:《大学教学制度的文化反思》、《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论》(合著)。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卷和高教卷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研究:中国大学科研理念的学理化与本土化改造》基于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密切关联,以对中国大学科研理念的“学理化改造”和“本土化改造”为愿景,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科技论”哲学基础,探讨了“中国大学科研理念的强纲领”及其原则体系,阐明了科技哲学原理向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化及其对实践的指引等方面的创想。
展开
精彩书摘
    绝对的“客观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契机,另一方面,强纲领研究发展到极端,必定要用社会因素的偶然性和相对性来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完全否定了外部自然在科学知识中的决定性地位,致使其与宗教、神话并无多大区别,抹杀了科学知识的特性。事实上巴恩斯等人的后期思想也有所回归,例如他们提出了“社会有限论”的立场。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相对主义常常从怀疑论开始,以历史相对性和文化多元论为依据,到放弃解构任何客观性和合理性,最后往往难以自拔地倒向虚无主义的泥潭。”①
    虽然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自身有着种种的理论缺陷,但“强纲领”的相对主义知识观对于克服“弱纲领”的绝对主义和“客观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契机,为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科学知识、人类知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三)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倾向与其评价
    1.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倾向
    (1)在科学观上的相对主义倾向,它是与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一脉相传的;
    (2)在真理观上的约定主义倾向,科学家之间的约定论与社会协商,也是科学知识得以产生的因素之一;
    (3)在知识观上都有社会建构主义的倾向,例如范·弗拉森认为科学理论也是一种社会的主观建构;
    (4)在研究方法上的经验主义倾向或实证倾向,主张要对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实证研究;
    (5)科学知识的平等主义或“平权”倾向,科学知识并非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地位,类似后现代主义倾向的知识观。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迷思”与“自醒”
2.1 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薄暮起飞的“密涅瓦智慧之鹰”
2.2 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迷思”与“自醒”

第三章 论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兼论从科技哲学的视域实现对布鲁贝克经典的超越
3.1 对“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的界说与论证
3.2 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经典的评述
3.3 科技哲学的视域及其对布鲁贝克经典的反思与超越

第四章 科学技术概述及其产生发展的内外机制
4.1 科学与技术的界说
4.2 科学内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4.3 科学外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机制

第五章 “不同的范式、不同的世界”——科学范式的三次革命与从经验科学范式到数理科学范式的第一次转型
5.1 经验科学范式的主要特点
5.2 近代数理科学范式与第一次转型

第六章 “同一个范式、不同的世界”——现代数理科学范式的发展与第二次转型
6.1 科学史的视角与现代数理科学范式新的发展与变化
6.2 科学哲学的视角与现代数理科学范式的演变态势
6.3 科学社会学的视角与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
6.4 “同一个范式、不同的世界”:数理科学范式自身的发展演变路向

第七章 科技哲学的智慧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形上追求
7.1 大学教育中“一条腿走路”的现象及其改革:从科学与哲学的张力结构来看
7.2 科学范式转换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形上追求

第八章 中国大学科研理念的“学理化改造”与“本土化改造”
8.1 中国大学科研活动与理念存在的问题
8.2 科学范式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大学科研理念的重构
8.3 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制度的“短板效应”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中国大学科研理念强纲领的“源生指标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