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如果是一个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可以自由移动,不需要栖居,不需要吃饭。如果一个人能够精简成灵魂,无疑是莫迪利阿尼的最大渴望。
莫迪利阿尼的女儿让娜写了一本书《莫迪利阿尼:人与神话》。她不能靠回忆来完成这部著作,因为她父亲36岁死于脑膜炎的时候,她才一岁零两个月;她的母亲也不能告诉她什么,因为她比莫迪利阿尼只多活了两天。让娜只有依靠阅读父亲的遗作,奔跑在画廊之间来连接一些事件。她父亲的画在舍弃空间感的同时,为她保留了时间的次序。
37岁对于天才画家来说不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拉斐尔、劳特累克、凡·高都夭折于这个年龄。他们的画曾经给了莫迪利阿尼非常直接的影响,许多美术评论家都公认这一点。
1520年4月6日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大师拉斐尔暴病而亡,他匆匆写下遗书,要葬在罗马的圣贤祠,刻上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息着拉斐尔,他活着——大自然害怕被征服。”——拉斐尔给了莫迪利阿尼永恒的母性主题。
1901年9月9日清晨,在巴黎近郊的努伊依医院,一个显示高度酒精中毒症状,下身畸形的病人躺在病榻上,他就是法国绘画奇才劳特累克,已经永远地关闭了眼睛。——劳特累克启发了莫迪利阿尼用面部特征刻画人物内心的表现主义手法。
1890年7月凡·高在法国阿尔地区的一块麦田里开枪自杀。——凡·高和莫迪利阿尼的家族一样,有着严重的精神病遗传史,惟一挥洒不尽的激情又是他们共同的财富。
而莫迪利阿尼并没有成为自杀者,他并没有死于37岁,而是提前了一年的时间去了天国。虽然这一生厄运缠身,他却拒绝在画中具体表现酗酒、吸毒、噩梦等令人不安的主题,致使他的风格,从保守出发,一直采用温良有序的表现技法,通往他的暖色王国。他代表了残酷的现实,搅和着疾病和深刻的内心焦虑;他在黑暗中待得太久,越发渴望光明,于是在画幅里苦心经营着一种平衡、雅致的效果——一种脆弱的理想主义。这就使他看起来更像诗人兰波说的那样:“我是一个他人。”P003-00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