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3487
  • 作      者:
    胡建次,邱美琼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胡建次,男,1968年生,汉族,江西丰城人。云南大学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与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为南昌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古籍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学术骨干;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词学会理事。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曾任日本国学院大学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邱美琼,女,1966年生,壮族,广西荔浦人。贵州大学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是伴随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思潮出现的。它立足于中国文论从古代向现代演变的学理背景,考察古代文论自身的承纳接受情况,从接受学的角度来把握我围古代文论内在纵向的承传,梳理不同理论批评成果的历史生成,从一个维面展开和阐说中国文论的古今演变论题。它是一个富于生长性的学术研究领域,对于拓展我国古代文论研究格局,对于进一步深化对我国文论古今演变研究的认识,都具有深远的珲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对诗格创造与生成的探讨方面,王昌龄《诗格》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用意于古人之上,则天地之境,洞焉可观。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①王昌龄从诗歌创作所含美学质素角度对“格”予以了标举。他对“格”与“意”、“律”与“声”彼此间的关系作出阐说,认为诗作的格调是由诗意决定的,诗作立意高远,其诗格也便高迈。王昌龄见出了由“意”到“格”,由“格”再到“调”的诗歌生发之途。其《诗中密旨》又云:“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古诗:‘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此高格也。沈休文诗:‘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此下格也。”②王昌龄通过具体例析诗句,对诗意与诗格两者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又予以了阐说。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气格力无取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③元稹将“格力”视为诗歌创作与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指诗作的格调、筋骨之义。他见出诗歌创作追求声律与骨格呈现的不兼容性。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云:“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淳蓄、温雅,皆在其间矣。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专工于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韦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④司空图从创作角度论及诗歌格调。他反对作诗刻意雕琢与寓事用典,提倡自然直致,认为在平易直寻中,诗作自会呈现出奇妙的格调与韵味。唐人诗格、诗论中对“格”的标举与探讨,标示出“格”作为古典诗学审美范畴的确立。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的学理依据与学术意义
二 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重点难点
三 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旨在彰显的基本观念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论题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承传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兴感论的承传
一 物感论维面的承传
二 兴会论维面的承传
三 “兴”与“感”相结合论维面的承传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言意论的承传
一 言意之辨论维面的承传
二 言意构合论维面的承传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情景论的承传
一 “情以物迁”论维面的承传
二 情景交融论维面的承传
三 情景主宾论维面的承传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学法度论的承传
一 有法论维面的承传
一 活法论维面的承传
三 “至法无法”论维面的承传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论的承传
第一节 “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承传阐说
一 “味”在古典诗论中的承传阐说
二 “味”在古典词论中的承传阐说
第二节 “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承传阐说
一 “韵”在古典诗论中的承传阐说
二 “韵”在古典词论中的承传阐说
第三节 “趣”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承传阐说
一 “趣”在古典诗论中的承传阐说
二 “趣”在古典词论中的承传阐说
三 “趣”在古典曲论中的承传阐说
第四节 “格”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承传阐说
一 “格”在古典诗论中的承传阐说
二 “格”在古典词论中的承传阐说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论的承传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政教之论的承传
一 政教之论在古典诗论中的承传
二 政教之论在古典词论中的承传
三 政教之论在古典散文理论批评中的承传
四 政教之论在古典曲论中的承传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雅俗之论的承传
一 雅俗之论在古典诗论中的承传
二 雅俗之论在古典词论中的承传
三 雅俗之论在古典曲论中的承传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体派之论的承传
一 体派之论在古典诗论中的承传
二 体派之论在古典词论中的承传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学正变之论的承传
一 正变之论在古典诗论中的承传
二 正变之论在古典词论中的承传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承传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意象批评的承传
一 意象批评在不同文体批评中的承传
二 意象批评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批评的承传
一 比较批评在不同文体批评中的承传
二 比较批评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源流批评的承传
一 源流批评在不同文体批评中的承传
二 源流批评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学摘句批评的承传
一 摘句批评在不同文体批评中的承传
二 摘句批评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式的承传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论诗绝句的承传
一 古代论诗绝句论量形式方面的承传
二 古代论诗绝句论量内容方面的承传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诗格、诗法的承传
一 古代诗格的承传
二 古代诗法的承传
三 古代诗格、诗法汇编之体的承传
第三节 中国古代诗话的承传
一 古代单部诗话的承传
二 古代诗话汇编的承传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学选本的承传
一 古代诗歌选本的承传
二 古代词作选本的承传
第五节 中国古代文学评点的承传
一 古代文学评点体例的承传
二 古代文学评点方式的承传
第六节 中国古代文学纪事的承传
一 以孟綮《本事诗》为代表之体的承传
二 以计有功《唐诗纪事》为代表之体的承传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