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50748
  • 作      者:
    雷广臻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共分为六篇,主要内容包括:洋务派的衰世挽歌;太平天国的思想体系;维新派的大海潮音;维新与革命派之间的梁启超思想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期间理想的民主共和国的总设计师,具体设计了民主共和政体,提出了“五权分立”思想。
  英国和美国政体是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以“三权分立”为特征。“三权分立”既是一种学说、原则,又是一种制度,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资本主义国家把“三权分立”奉为一种重要政治原则。“三权分立”学说源于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激进的平等派领袖李尔本,针对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暴虐统治,主张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并反对行政干预司法。后来,洛克在李尔本的基础上提出分权说。洛克认为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行政权)、联盟权(对外权,指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以及同别国的关系问题的权力)。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民选的立法机关即议会,执行权和联盟权属于君主。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把李尔本和洛克的分权思想发展了,提出把国家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由三个不同的机关掌握,它们互相牵制而又彼此平衡。孟德斯鸠认为“三权分立”、三权互相牵制而又彼此平衡,就能够保障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防止封建专制主义卷土重来。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思想是针对封建专制的,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运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把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写入宪法,作为一项重要原则确定下来。一般是议会行使立法权,内阁或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三权分立”只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所以三权实质上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另加“两权”,即把“三权分立”扩展为“五权分立”。孙中山认为“五权分立”要由“五权宪法”来维护,所以“五权宪法”是民主共和国的命脉。1906年12月2日,在日本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权宪法”思想。孙中山经常说,“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这五权分立,国家相应设立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属。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洋务派的衰世挽歌
第一章 “师长论”及其发展
第一节 “师长论”
第二节 “中体西用”是“师夷长技”的进步
第二章 论恶的作用及洋务运动
第一节 恩格斯论恶
第二节 恶与洋务运动
第三章 洋务派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扶持名教,敦叙人伦
第二节 会通“心”、“智”,维护“圣道”、“纲常”
第三节 洋务派的“道器”、“性命”、“仁义”观点
第四章 洋务派的事功和修身思想
第一节 “敬恕二字”,“立身要旨”
第二节 “名节廉耻”等规范和要求
第三节 曾国藩的事功、修养思想
第四节 修身养性方法
第五节 洋务派代表人物伦理思想的共性与特性
第五章 张之洞《劝学篇》的理论构架与思想倾向
第一节 心、智是《劝学篇》理论构架的支柱
第二节 “同心”的途径和目标
第三节 “益智”的方法和目的
第四节 《劝学篇》的骨架
第五节 从新角度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六节 旧者攻其新,新者攻其旧

第二篇 太平天国的思想体系
第六章 洪秀全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洪秀全的民主、宗教与皇权思想
第二节 洪秀全平等、平均思想的宗教体系与社会根源
第七章 洪仁玕的“民主”设想
第一节 新主张
第二节 发展社会事业

第三篇 维新派的大海潮音
第八章 维新派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世界起源和世界本体观念
第二节 “变易”运动观
第三节 社会历史观
第四节 维新派的认识论
第九章 维新派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维新派对人性的认识
第二节 维新派对封建道德的继承和批判
第三节 中西伦理比较的视角
第四节 道德实践与道德理想
第十章 戊戌社会思潮中的功利主义色彩
第一节 严复、梁启超的桥梁作用
第二节 “积垛”法与“合成说”
第三节 西方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翻版
第四节 本土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五节 东方的带有佛教色彩的功利主义
……
第五篇 旧民主主义思潮
第六篇 中国近代社会及研究方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