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稻盛和夫的关怀.环境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343435
  • 作      者:
    (日)稻盛和夫主编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宇宙视角下的“人类圈”、旱作牧畜文明是一种致死性的系统、环境与文明之关系、非洲现状预示着地球文明的未来、地球环境对策的制约因素、热带雨林是人类本来的生活环境、拒绝自我解体的现代文明必将走向灭亡、利他型稻作渔捞民族的相关研究、由“增长极限”至“生存极限”之转变。
    中国需要乔布斯,中国更需要稻盛和夫,首次以东方文明的视角关怀人类的未来。
展开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鹿儿岛县,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京瓷),历任社长、会长,1997年开始担任名誉会长。另,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KDDI),就任会长,2001年任最高顾问。2010年2月就任日本航空会长,京都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瑞典皇家科学技术学会海外特别会员,华盛顿·卡内基协会名誉理事,全美工学学会海外会员。1984年设立稻盛财团并就任理事长。创设“京都奖”,每年用于表彰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士。此外,作为培养年轻经营者的“盛和塾”的塾长,为经营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主要著作有《活法》(太阳出版社)、《提高心性,拓展经营》(PHP研究所)、《愣头青自传》(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财界研究所)、《人生的王道》(日经BP社)、《“成功”与“失败”的法则》(致知出版社)、《干法》(三笠书房)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与政治、经济活动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问题也在本书的考察范围之列。迄今为止的研究亦已表明:在人类文明发展衰亡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种文明类型:①靠掠夺占有自然短时期内得以发展繁荣的文明,其消亡的程度也尤为激烈;②与自然和谐共存,虽不耀眼但却循环、持续生存着的文明。如何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之下保持人类文明的繁荣--这是21世纪人类必然面临的问题。要想度过这场21世纪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之危机,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重新发现与自然和谐共存,循环、持续地发展文明的重要性。对于这一重要性,本书将围绕文明与环境的关系一一进行剖析。同时思考如何将这一智慧应用于未来文明的构筑中。与自然和谐共存,循环、持续地发展文明--这一智慧如何在未来文明的构筑中发挥作用?疯狂地破坏地球环境的现代物质、能源文明何时并将以何种方式毁灭?为避免灭亡之危机,人类应该构筑起何种文明?如何构筑?本书在为人类敲响警钟、思考和预测以上问题的同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展开
精彩书评
    由于人们在工业生产中不重视自然环境,只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使得原本山清水秀的日本河流和海洋的水质遭受到严重污染,甚至连鱼类也难以生存下去,工厂周围的天空也整日漂浮着厚重的黑烟。这一公害问题,最终演变成为有损国民健康并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重大社会问题。
    ——稻盛和夫
展开
精彩书摘
    从“环境像·世界像”的横断面看(图4-9),俾格米人属于典型的“有限系世界像”。虽然生活在如此广袤的大森林中,但是每个人生存的空间和时间却极其有限。而且从宏观上看,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稻作渔捞文明中建设梯田的人们也表现出来相同的倾向。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整个环境世界非常有限,“没有侵略也没有被侵略,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社会系统,值得尊重。与此不同,继承了“旱作畜牧文明”传统的社会(包括近现代文明社会)中,以地球自身为首,环境世界被作为无限的事物不断地遭到侵犯。典型的例子便是古代罗马和现代美国等支配着超级大国的“无限系世界像”的系统17。
    接下来是对“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方式”进行的比较(图4-9-③)。首先是狩猎采集民的情况,“环境绝对保全”,即在几乎不改变环境原来面貌的范围内实现稳定的共生。而在稻作渔捞文明中,所有的外部作用都限定在通过环境自身能力足以恢复原状的范围之内,以循环持续性的共生为目标。这样既可开展生产,又可安定地度过悠久的时光。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开发出来的梯田便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
    试举一例为证。在巴厘岛上我们进行研究和相关艺术活动的领地内,有一处陡坡的周围正逐渐开始转变为森林。这里原本是一片梯田,由于耕作停止,所以开始回归自然,现在正以了不起的速度日渐森林化。巴厘岛上,美丽的梯田转瞬便回归为原来的热带森林。在巴厘岛型稻作文明的传统中,环境侵蚀被严格划定在通过大自然的自身力量能够恢复原状的范围之内。但是正如大家所知,在我们现在所属的继承了旱作畜牧文明传统的社会中,人类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
展开
目录
编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地球体系中接近极限的“人类圈”
宇宙视角下的“人类圈”
以地球学的人类观思考何谓“人类”
加速扩容的“人类圈”的问题
人类圈内部系统的崩溃已经开始
【讨论】
能解救文明和环境危机的只有“宗教”吗?
如何确立地球伦理(与地球系统和谐共存的人类观)
旱作牧畜文明是一种致死性的系统
人类“为了什么”而生存
“小船的警笛”与“我关联,故我在”

第二章 预示着地球文明之未来的非洲惨状
环境与文明之关系
“文明”vs“未开化”之认识
文明所固有的普遍性、合理性、功能性
无限扩大的欲望酿成的悲剧
由于人类的欲望而不断恶化的地球
生态系统的破坏无法停止
非洲现状预示着地球文明的未来
人类崩溃之严重事态
地球环境对策的制约因素--人类行动原理三原则
【讨论】
非洲已进入崩溃之严重事态
为何各类严重问题齐集非洲
国际化的大潮不能制止吗?
不重新设置现代文明,就无法产生新的文明
一个人代谢的能量相当于一头大象的能量
能否提出改变社会的具体方案?
欲望的控制会否引起遗传基因的劣化?
受有鸦片效果的“desire(欲望)”诱惑的近现代文明

第三章 从脑科学角度观察人类、文明、环境
宇宙史中大脑的位置
文明的发展与大脑的进化
抑制文明的暴走
未来的关键就是尊重“多样性”
【讨论】
……
第四章 向着利他性遗传基因占据优势的生命文明进发
第五章 现代文明会毁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吗?
第六章 新的文明原理产生于危机时代
结语--由“增长极限”至“生存极限”之转变
附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