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7%左右。其基本做法和措施可以概括为追求一真,两个落实,抓住三点,依靠四缘,五项创新,六条措施。
追求一真:即真实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生命。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学院领导反复强调就业率的真实性,决不允许在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上弄虚作假。在有关部门通报了个别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的情况后,学院及时进行了对照检查,发现有7个学生的签约虚假可疑,遂对这7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了逐个了解,及时更正。
两个落实:即考核奖励制度落实,人员、场地、经费落实,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落实了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制定与完善了学院对各个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奖励考核办法,加大了奖励力度,较好地发挥了各个分院(系)的积极性。由于政策到位,各个系各显神通,尤其是在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分院(系)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就能进一步充分发挥教研室、专业教师与班主任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员参与,为做好就业工作奠定基础。二是以2005年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为契机,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基本实现了就业工作人员、场地、经费的落实,充分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抓住三点:即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抓重点。一是抓近几年就业相对困难的系(特别是绍兴分院)及专业,认真分析研究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轻重缓急,做到纲举目张、重点突破。二是紧紧抓住毕业生犹豫不决、有就业岗位但不愿签约的心态,针对“不缺岗位缺定位”的现实情况,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定位,从基层做起。与此同时,制定了对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规定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向学院提出申请,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措施的推行,一方面可以提高一部分就业确实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一部分已经有岗位但犹豫不决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三是抓考证与职业技能鉴定。我院积极为学生提供相关考证信息,组织毕业生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考证,通过考证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我院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注意教学计划与证书标准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衔接,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衔接,初步形成了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局面,职业技能鉴定已经成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重要纽带。
抓难点。即注重和强调“抓两头带中间”,要做好学习好的学生与就业有困难(特别是就业有困难的贫困生)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抓学习好的学生的就业,可以树立正气和典型;抓就业有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可以保持稳定。实践证明,只要抓好了两头,就能带动和促进中间层面的毕业生就业。
抓热点。通过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及时解决毕业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专升本”问题,虽然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教育为主,但一部分学生对“专升本”还是比较关注。学院根据学生的要求组织了培训,由教学研究室利用业余时间专门为毕业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辅导。2006年,我院“专升本”的报名人数为87人,最终有42人通过了选拔考试,通过率近50%。又如部分毕业生要求“户档分离”的问题,我院也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措施。通过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实际问题,广大毕业生切实感受到了学院对他们的关心,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依靠四缘:即地缘、行缘、血缘、学缘,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途径。
充分利用地缘、行缘、血缘、学缘的关系,寻找就业岗位,捕捉就业需求信息,使不少毕业生在有目标的情况下重点“攻关”,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途径。“依托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办学校,依托行业需要办专业”是我院始终坚持的专业建设的原则。我院的大部分专业都与浙江省供销社下属的流通企业及新农村建设有关系,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依托蓬勃发展的“长三角”会展经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杭州华商集团联姻等,使大部分毕业生通过地缘、行缘找到了工作。与此同时,我院还十分重视利用血缘、学缘的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亲自参加校友纪念会、座谈会等,与历届校友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启动的寻访有成就毕业生的“春华秋实”活动将为更好、更广地利用校友资源奠定基础。
五项创新: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证。
一是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教育,引导毕业生充分就业。所有专业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不再是毕业生的专利,而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我院就业指导教师于2004年下半年就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公共选修课,这是浙江省教育厅根据各高校资源共享的要求推出的,来自14所高校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当然,我院的学生更具资源优势,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同时,还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政策与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有计划地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网站、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在不同的层面上开展工作。同时邀请省人才交流中心的领导、有关用人单位的负责人等到学院进行就业指导。
二是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通过开辟就业信息专栏、利用电子荧屏、开通短信平台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传递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包括各地举办招聘会的信息与用人单位的有关信息)。同时,在“浙江省中小企业网”上发布2006届毕业生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有40多名学生就是通过这一渠道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全院各系群策群力,有的进行了全系教师总动员,利用教师的关系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门路。如信息技术系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三是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学院每年联系几百家用人单位参加学院组织的大小类型的招聘会,如2005年度先后举办了30多场招聘会,提供了近4000个岗位,还成功地承办了“浙江省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高职类专场”招聘会,近300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招聘,有1.5万左右的省内外毕业生参加应聘,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具体组织工作得到了教育厅领导与招聘单位的好评。
四是进一步发挥各个系就业指导咨询室的作用。面对面的就业咨询应做到人员、地点、时间三固定,同时每个系应向本系毕业生公布咨询热线,及时解决毕业生就业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是就业指导服务“三进”,即进课堂、进社区、进市区。学院除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外,还在学生社区设立了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每天都有教师全天值班(上午8:00~晚上22:30),强化服务,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以及推荐信、推荐表的打印复印等服务。同时,考虑到学院离市区较远的实际情况,为了方便毕业生,还在市区设立了办事处。
六条措施: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补充。
要积极发掘、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广大学生关心就业,参与有关就业的各项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必要补充。近几年来,我院具体采取了以下六条措施。
一是成立学院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由学院的教师和校外专家担任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咨询,具体活动的策划、计划、运作、执行等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是举办模拟招聘会。我院邀请了人才中心的领导、有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嘉宾,并担任现场主考官,对十几位模拟应聘学生依次进行面试,主考官现场对每位参加面试的学生逐个进行非常到位的点评,使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领会了面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受益匪浅。
三是开展百家企业进校园活动。学院所处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现代工业、外向型经济与高教科研的重要基地(全球500强企业中有31家在开发区投资,人才需求很大),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我院开展了下沙“百家名企进高校”活动,目的是使企业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
四是承办下沙高教园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与学院的创业方案设计大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是组织召开校友交流会。学院不定期地邀请有成就的毕业生,特别是一些在基层创业的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教育学生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六是开展“浙商精神”进校园活动。根据我院商科类学校的特点与培养“小业主、小老板、小经理”的定位,广泛开展了“浙商精神”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竞争、合作、立业、建功意识。
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社会对学校品牌的认可度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但不可否认,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