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树林、小路、青瓦、白墙,我喜欢听风拂过竹林时发出的 细碎声响,看毛色艳丽的芦花鸡在院前悠闲地踱步觅食,夜晚在灯下 伴着虫鸣阅读,远离电视等媒体,做一个简单清净的人。 这些,是我在即将去农村教书时,对成行后的设想。 离家是挺远的,带着衣服被褥、生活用品在车厢里碰撞作响,行 在颠簸的路上,心情开始变得复杂。 越来越近了,那个叫通作楷的苗寨是我的目的地,也好像变成了 我梦想的终点站。当地的风景并没有呈现出我早前的期许,没有秀丽 的田园风光,更多的是荒凉,岩石裸露在荒瘠的山上,当地人见缝插 针地在岩石中的黄土上种着青黄不接的庄稼,路旁的白茅即将枯死, 毫无生气,生硬地随风摆动。 山腰上,便是这所简单的由港商赞助的希望小学了,二层楼房加 上简易的篮球场,便是它的全部。当搭乘而来的车转头在我眼中渐行 渐远,我仿佛被抛弃在了时间的深处,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我的 心变得像是这里的颜色,似乎快干涸而死。 在这高山上可想而知当地的贫穷与落后,同一批来的三名特岗教 师,与我像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在那段需要适应的时日里,相互 宽慰。 永远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踏上讲台的情景,孩子们唱着歌,那种 拔高嘹亮的音域显示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孩子们皮肤黝黑, 穿着简朴,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却尤为明亮。我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 低年级的孩子是我们所不能教授的,得由当地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的老 师教授他们汉语,我们才能接棒教育。 教学工作的开展遇到不少困难,因为面对的是一群少数民族孩 子,他们的行为习惯变成了教学工作上的拦路虎,要教授知识,得从 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在当地人的眼里,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们的 家庭教育相对松散,对于孩子的培养基本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三年级 的学生就已经开始进出花房(花房是位于每个苗族小组人口处搭建的 房屋,是外村苗族来本村与异性约会相亲的地方)。有的时候学校几 乎变成了“幼儿园”,老师是负责看管孩子的人,而平时学生回家后 家长几乎没有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的习惯,没有家长的配合也是教育中 存在的一大难题。由于当地没有学前教育,师资也很紧缺,请当地人 代低年级的课,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我们三年级的接棒教育开展得 异常困难,第二天检查作业,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没有完成。大部分学 生的基础都相当差,在听课的时候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眼中的迷茫。 记得有一次考试,当试卷收上来后,发现有学生试卷的学号栏填写的 是“南京”,姓名栏填写的是“斑马”,真是让人又生气又好笑。还 有一次我们当中一名特岗教师放学后留下没有学懂的学生进行辅导, 耽误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其中有位学生的家长冲到学校,质问老师是 不是把学生当成“犯人”来关押。类似这种存在于教育中的难题时有 发生,再加上当地条件的困难,不由让人灰心,让人质疑:这样的教 学生活有意义吗? 地处高山,手机信号很不好,外来的电话有时接不到,接通后讲 着讲着就没有了声音,得一边走动一边寻找信号,有时得跑到房顶去 接打电话。在这里,电力不足导致停电是常有的事情,我们所使用的 电磁炉便派不上用场。有一次停电后,我们几位特岗教师在学校的走 廊上久等也没有通电,眼看天快黑了,晚饭没有着落,大家气馁得谁 也不说一句话,各怀心事发呆。当我从思绪中回到现实,转头看着他 们,不禁哈哈大笑。他们摸不着头脑地问我怎么笑了,我说,在我眼 中看见的是几个饥饿的年轻老师,仿佛在战斗中落队的士兵一样。最 后,我们在学校的楼梯下发现了一个铁炉子,把它搬了出来,由于没 有煤,便在学校周围搜寻柴火,生火煮面吃。当地也没有集市,我们 买菜得等到周日,到山下赶集才能买到一周的蔬菜。集市上的菜种也 非常单调,由于没有多余的选择,我便常买茄子。以前我是爱吃茄子 的人,在那段时间里因为常把茄子当做主菜,导致后来看到茄子就不 由地“晕菜”。 当然也有快乐的时候。班里很多学生的学习非常好,学校里也有 很多非常渴求知识、爱学习的学生。在台上讲课的时候,你看他耳朵 一边听眼珠子一边转,你便知道他听懂了课上的内容,课下作业也完 成得非常认真,校内外遇见老师总是停下脚步行个标准的少先队礼, 大声地喊“老师好”,非常活泼开朗。在教学之余,我们经常攀爬上 神仙坡顶,一览众山,听风在耳畔掠过的声音,在自然的博大下对比 到自己的渺小,那些积攒在心头的小小哀愁,其实真的不算什么…… 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告别的时刻。那天,学生纷纷围住我搭乘 离开的车,不住地往我手里塞着他们用几毛钱买的本子和笔,作为送 别的礼物。恋恋不舍的目光让我无法对视。“老师,你要回来看我们 啊!”“老师,你慢慢走。”……挽别的声音此起彼伏。司机在车里感 动得直叹气。我已经忘记是否在车开动后回头看那些孩子们——或许 对于伤怀的事,人们总是选择遗忘细节。 一年后的周末,重返苗寨看望阔别的同事朋友,难得的重聚,相 谈甚欢。过去的一个学生随妈妈出来打玉米面看见了我,羞涩地叫了 声“老师”,脚步不停,却回头偷偷看我。在那里留宿一夜,没有一 丝嘈杂,睡得安稳踏实。近十点才起床,打开门一看,门外蹲着前一 天看见我的学生,他已经等了很久。掏出一支笔,要把它送给我,我 看见笔上用胶带缠着纸条,想必这是一支破损了的旧钢笔,也许是他 一直在坚持使用的,我怎么能忍心收下呢?我不住地婉拒,他却不由 分说地把钢笔塞给我转身想跑,我从背后抱住了他,把钢笔直往他怀 里塞,叫他留下,最后还是拗不过他,收下了这支一两块钱买的却珍 贵无比的钢笔。 过了很久,不知怎么想起这件事,冥冥之中,找出那支钢笔,揭 开缠在笔中间的胶布,把纸条拿下来,打开后居然真的看见了字迹。 “老师,在你走的那一天,我没有向妈妈要到钱,所以没有送你 礼物。现在我把这支笔送给你,希望你喜欢。” 高山上行车缓慢,不知道是否有了班车进了村子?那裸露的岩石 缝中,种下的庄稼能否长得高一些?还有那些孩子,那些渴求知识的 孩子们,在新一年的春天里,是否在伴着油菜花开高兴地读着课文? 老师永远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与你们相遇,你们嘹亮的歌声、开朗的 欢笑,你们每张不同的笑脸,是我心中不灭的星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