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孙犁十四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89581
  • 作      者:
    滕云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滕云男,1938年出生,广西南宁人。1956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就读,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旋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之文学研究班,三年毕业。先后任教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任职于天津文联理论研究室为负责人,创办、主编《文学自由谈》;任职于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研究员、所长;任职于《天津日报》为副总编辑。2004年退休。几十年从事大学文学教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与评论及散文写作和编辑工作。已出版专著《小说审美谈》《八十年代文学之思》《寻觅童年--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一束思絮》《曹雪芹》《汉魏六朝小说选译(上)》,散文集《自新河流》;另有与他人合作及主编之著作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国家授衔“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自1990年代迄今,受聘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国文学学科组评审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孙犁十四章》不是访问记,不是传记,但书中偶有访问现场,亦具评传体格。笔者是怀着既写素描也写画卷的奢望,怀着写作家精神传记、灵魂传记的奢望的。当写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孙犁十四章》第十三章“曲终孙犁”,我忽然想把书名改为:《倾心于孙犁的绝唱》,而把“孙犁十四章”作为副题。孙犁是用心灵、用灵魂来唱他的歌的。再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唱了。大音希声,他的绝唱,我们仅仅倾耳而听是不够的,要倾心而听。但最后,我还是决定放弃抒情性的书名,而仍用平实的《孙犁十四章》为书名。
展开
精彩书摘
    孙犁参加革命工作后,在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当编辑,所写编辑文字,署笔名“犁”或“力编”,“力”当为“犁”之音转。建国后,他用过笔名“纵耕”。“纵”者直也,音与“中”同。直耕、中耕,非横耕、斜耕,不是衰疲之耕、非时之耕,而是在田野上依农时直耕而前。笔者检《书衣文录》,见作者1976年1月21日在《小名录》书衣题记:“十余年前余手订也”,“订书结线,亦系纵耕手法”。可证“纵耕”不但是笔名,也是自号。
    上述两类其他笔名,无论记个人身世遭逢,还是记个人文学心志,都有孙犁的农家子弟本色。
    与之相仿,除“耕堂”“芸斋”外,孙犁还取过若干斋、堂、室名,多见于1975年至1977年间的书衣文。《书衣文录》在《续藏书》条下有载记:“余在书皮上乱书之堂号、斋号有:晚秀庐、双芙蓉馆、晚娱书屋、娱老书室、梦露草堂等,均属附会风雅,百无聊赖之举动。”此为1975年3月27日撰写。同年拟过用过的堂名还有“秀露书屋”“善闇室”“幻华室”“存华堂”,分别见《书衣文录》中《书目答问》《元文类》《泰戈尔作品集》《广群芳谱》诸条。1976年1月撰《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署“纵耕堂”。此期间,“文革”仍继续推行,孙犁处境心态,囿于“不能展望未来,不能抒写现实,不能追思过去”的“三不能”状况中,抑郁、无奈、矛盾、彷徨,而对生之恋慕仍不绝如缕,且思振拔,祈盼生机,因而所拟堂名就有暗(“善闇室”)。自言“由于愚闇,有时也曾蹈不测的深渊”。深渊无过于“文革”之劫,所以“曾蹈”实为“正蹈”。暗之外有光(“双芙蓉馆”),有幻(“幻华室”),有真(“存华堂”),有借以自喻实自伤(“晚娱书屋”“娱老书室”),有存希望而不自废(“纵耕堂”“晚秀庐”“梦露草堂”“秀露书屋”)。这些堂名,文字雅驯意味沉深,其实并不是随便“乱书”的,他内心郁积莫可寄语已非一时。所谓“附会风雅”为虚,“百无聊赖”倒是实情。1977年,“文革”结束,他换了一个堂名,日“晚舒”。但因为噩梦甫醒,所以他说“虽易名为晚舒,然不知究可得舒与否”(《书衣文录.(曹子建集)》)。到了1981年,我们看到他在《谈龙录》和《石洲诗话》书衣赫然署一新堂名:“悲观堂”。难道他果然晚不舒,且更陷于悲观了么?否也,原来他并非对大局悲观,是有特指的:其时报载某图书馆管理员监守自盗,将馆藏图书、文物盗出贱卖私吞。孙犁颇受此报道刺激,他一生珍爱书籍,并打算身后献给国家,如今想到自己日后所献图籍,也有可能落入此等人的第三只手,他能不悲观感叹吗?
    孙犁这些其他堂名,比起他的其他笔名来,有更浓重的遭逢“文革”劫难的时世色彩,但其设譬取象,则一以贯之,主要来自他一生难忘的农村、原野、水淀意境:木华、草露、麦黍之秀,以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双芙蓉”——荷花淀里顶着荷叶荷花作战的、如菡萏般挺拔俊秀的年轻男女战士,人与花一体,恰便是“双芙蓉”之象。
    但世间的事有时也不好说得太绝对,包括这里所叙述的取名。孙犁在《澹定集》的后记中,就写下了一段仿佛要自我消解的话:“凡是文人用什么词句作为格言,作为斋名,作为别号,他的个性,他的素质,他的习惯,大概都是和他要借以修身进德的这个词句,正相反的。他希望做到这样,但在很大程度上,不一定做得到。”但他接着就对自己所取笔名、堂名的正面含义作了肯定与持守:“当然有一个格言,悬诸座右,比没有一个格言,总会好一些,因为这究竟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多少还带有一些文化教养的性质。”道理他这样反说一遍又正说一遍,是有具体语境的,缘于他劫后出第一本集子取名“晚华”,第二本集子取名“秀露”,遭到一些物议,取“晚华”有人嫌其老.取“秀露”有人嫌其嫩,即将出第三本集拟取名“澹定”,还不知有人要嫌它什么呢,不管他了。孙犁坚持自择其名自取其道自修其身,“晚华”“秀露”“澹定”不改。
    他的斋名、别号,也一仍其旧,使用过,使用着,与他的个性,他的素质,与他作为中国人、中国文人的文化教养,是相契合的。
    纵然砚田笔耕的孙犁,并非真的农作之人,但他一身、一心、一名,唯愿沾溉泥土。人们都看见了,他的主要笔名、其他笔名,以及别号、堂号,都不羡金章之灿,银章之斓,玉章之名贵,铜章之高古,他只钟情于雕石,刻木,“封泥”。
    这就是他的名章。这就是他的内心。他,对田野,对村庄,对农人,对农家,自黄发垂髫,寄怀到白头。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乡土孙犁
第一节 “封泥”名章
第二节 农家孩子(上)
第三节 农家孩子(下)
第四节 最后一只蝈蝈
第五节 野人怀土
第六节 辞“乡土文学”

第二章 山水孙犁
第一节 在民族大义感召下
第二节 百水千山
第三节 战争和田园
第四节 人民英雄主义
第五节 是璞也是玉

第三章 战士孙犁
第一节 辞“三种人”
之一 辞“多余人”
之二 辞“同路人”
之三 辞“边缘人”
第二节 为文学而革命,为革命而文学
第三节 老区土改的冲激
第四节 病期十年的“索隐
第五节 他是个“散兵

第四章 性情孙犁
第一节 亲情长歌
第二节 爱情小令
第三节 友情慢调
第四节 人情引词

第五章 小说孙犁
第一节 小说与文学孙犁
第二节 关于孙犁小说的基本风格
第三节 心灵化和生活化——孙犁式时代精神书写
第四节 主观的、感觉的、抒情的——孙犁式写实主义
第五节 不薄男儿重女儿——孙犁式性灵为文
第六节 裁取青天作画屏——《荷花淀》与孙犁短篇小说艺术
第七节 个性深处总模糊——《铁木前传》与孙犁中篇小说艺术
之一 《村歌》在前
之二 《铁木前传》并非实写合作化运动
之三 《铁木前传》主题的多义性
之四 《铁木前传》人物结构的复调性
之五 小满儿的复调性和复义性
之六 个性深处总模糊
第八节 长篇结构第三型——《风云初记》与孙犁长篇小说艺术
之一 岂止十年磨一剑
之二 亦农亦武亦温文
之三 景语情语一片
之四 散文(小说)叙事诗
之五尾声与“前记
第九节 余论:历史-小说-生活

第六章 散文孙犁
第一节 映世之什
之一 战歌与田园之歌
之二 《津门小集》
……
第七章 诗歌孙犁
第八章 文论孙犁
第九章 编辑(兼及记者、教师)孙犁
第十章 国初孙犁
第十一章 “文革”孙犁
第十二章 变法孙犁
第十三章 曲终孙犁
第十四章 哲人孙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