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这两个人的评价是很高的。《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俞死后谥为“武”,所以被称为“宁武子”。孔子很欣赏宁俞的处世哲学,他认为当国君开明、政局安定时,应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效劳;当国君无道、政治昏暗时,应当尽可能地保护自己,躲避灾祸,要“难得糊涂”。在这方面,宁俞做得恰到好处。对于常人,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因此孔子感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对于蘧伯玉,孔子肯定他是个君子。《论语·宪问》中有一段孔子和蘧伯玉的使者的对话,孔子问:“蘧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蘧先生老想着减少自己的过失,却还是有遗憾。”在《论语·卫灵公》一章中,他由衷地赞叹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当政治黑暗时,蘧伯玉就收敛自己的行为,不再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和宁俞的处世态度是一致的。
既然孔子如此由衷地赞叹蘧伯玉和宁俞,自然也赞同他们的处世态度。政见相同,就能和二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孔子决定返回,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灵公的工作,为孔子铺好了路。
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她干预国家政事,并且有非常荒唐的淫乱行为,竟然让丈夫将自己原来的情人宋朝从宋国接到卫国来相会,这件事吵得沸沸扬扬,被百姓骂为发情的母猪,将宋朝比为配种的公猪。由此可见南子在卫国宫廷里的作用以及她的名声,也可看出卫灵公的昏聩。
孔子返回卫国,他要想得到灵公的重用,恐怕非过南子这一关不可。正在这时,南子也主动提出了要见孔子的要求,她派人对孔子说:“外国的名人肯屈尊来和我国国君结为兄弟的,一定会会见国君的夫人,现在国君的夫人希望与您相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