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砍掉人的指头是十分残忍的行为。但是,该童子的断指之痛正是他大彻大悟的机缘。在这里,俱胝和尚竖一指,童子也是竖一指,表面上看起来无甚差别,但两人对这个动作的理解和体悟却是天壤之别。俱胝是在经天龙和尚的指点后,有了自身的深切体验和觉悟,才以竖一指头来解答问学者的各种问题。而童子完全是形式上的模仿,根本没有自身体悟可言。因此,只有在被砍去手指,发现无指可举之后,这位童子才从自己这一痛彻心扉的切身体验中有了觉悟——偏执之处,佛性不显。
模仿仅仅是一门知识,而不是一种智慧。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依葫芦画瓢。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如果我们对一门知识不熟悉或不精通,只要假以时日,肯定会有所了解。但真正难得到的是智慧。智慧是学不来的,唯有用心去体验和洞察,别无他法。而且,知识的积累无助于智慧的体察,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佛家的慧能禅师,大字不识一个.却能顿悟成佛,豁然开悟。而有的人念了一辈子经,读了一辈子书,皓首穷经,到最后也没有开悟。对此,冯友兰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修行不是吃大饼,今天吃一点,明天吃一点,早晚能吃完。对智慧,只能“悟”,而不可“学”,别无他法。
黑格尔也曾经精辟地比喻道:“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他还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人“高谈哲学”,当然也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听见的仅仅是“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
通过“动物听音乐”的比喻,黑格尔告诉我们,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就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它们虽然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但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说到底,哲学不过是一种运思方式。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如何看待世界,就会如何思考世界。预设的前提不同,思考的方式就会大相径庭,得出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学习哲学,无非就是要学习哲学的这种思考方式。比如,我们学习马克思的哲学.无非就是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当年康德就曾经告诫他的听众:“学生唯一可学的仅是进行哲学式的思考。”海德格尔也说:“哲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启人思。”
黑格尔还比喻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些小孩也懂得这些宗教真理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
看来,哲学不仅是智慧,更是对智慧的爱。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更是一种需要切身体验的真挚情感;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还是蕴涵着生活阅历的主观体悟。一个人要想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不仅需要勤于思维,更要浸入主体的生命体验。当哲学饱含人生体验,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时,理性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彰显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既不能“教”,也无法“学”,只能靠参与。唯有参与到哲学思考当中去,才能领会到其中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领会哲学,就应该抱着投身于其中的姿态参与其中。在人生这场大戏中,人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哲学离不开人生,人在哲学面前也就无法充当一个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