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篇:一个也不能少<br> 南部大山的脊梁:四川南部县双峰乡龙马镇村小学<br> 2005年秋季,四川省南部县双峰乡龙马镇村小学开学了,一共28名学生。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将和过去20年来的398个孩子一样,吃住在一位名叫王守奇的老师家里。这所少则5人,多则几十人的小学,从校长到老师只有王守奇一个人,20年来一直如此。20年来,除了王老师微薄的工资,当地政府对这所“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投资,但它却奇迹般地延续下来,而且保证了100%的入学率。<br>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的发展是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而变化的,从流动的“鸭棚子学校”到固定的“家庭全寄宿学校”到“燃灯三小”再到今日的龙马镇村小学,沧海桑田的这片山水见证了王守奇老师传奇的办学故事。<br> 一、岛屿上的“鸭栅子”学校<br> 1971年,14岁的王守奇初中毕业后回乡当了村干部,历任村上的团支书、副大队长和邻近4个队的政治辅导员。1983年,村小学的老民办教师王居正患脑溢血在一个夜晚撒手而去,留下一群乱了套的孩子。王守奇临危受命,当起了代课教师。没想到这一代就是20多年,几代人的明天扛在了他的脊梁上,王守奇为此付出了青春、血汗和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东西。<br> 1982年,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南部县建起了我国西南最大的蓄水工程——升钟水库。宽阔的水面将连绵的群山分割成一个个孤岛,王守奇住的龙马镇村被水分成了三个山头,村里原来的学校淹没了,代课老师王守奇成了“光杆司令”。“不能让孩子们中断学业!”王守奇老师想尽办法要把学校重新办起来。<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