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分工协同网络与产业组织演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6550
  • 作      者:
    章帆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分工协同网络与产业组织演进》从分工与协同的视角,借用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案例,阐述了工业社会中产业组织演进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影响产业组织演进趋势和方向的决定因素。《分工协同网络与产业组织演进》可供工商管理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工商界人士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向,主要表现为:该制造业部门的核心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信和家电产品;伴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是知识和技术服务;其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服务含量在整个企业产值和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业收入已经达到了总收入的2/3。最后,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构成了产业集聚的服务支持体系,推动了产业集聚的健康发展,并将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br>    从社会分工角度看,任何生产过程都有主要劳动和次要劳动或辅助劳动之分。次要劳动或辅助劳动属于自我服务劳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自我服务劳动越多,主要劳动所占的比重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一方面是主要劳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专业化,另一方面则是自我服务脱离原生产过程而不断专业化和社会化。这两个方面又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由此推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专业化的发展角度看,科技的发展使得一家企业往往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操作,更不可能以一己之力高效率地生产。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者作为一个专家集合体,用其提供的知识与技术,使产业链拉长,并进一步提高资本投入的专业化程度、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从而使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br>    (2)与社会生产系统的产业高度关联性<br>    与社会生产系统中的其他产业高度关联性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另一特点。这一特点也是与其作为中间投入特性相对应,反映的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状态。产业关联性是指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包括产业的前向联系(指某部门与吸收其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后向联系(指某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它与农业及制造业的关系都极为密切,有些服务业就是逐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本来就属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与制造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带动许多部门的发展。另外,生产陛服务业相互之间也存在较强的正向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呈现虚拟化、网络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可能,这种服务方式也日益凸显其优越性,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一个虚拟化的框架之中,高效地整合或疏散传统上认为的内力和外力资源,并让这些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现有优势。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机制,控制着高度分工的社会生产过程:一方面,许多生产性服务机构都具有实际的向区域外部输出的服务;另一方面它直接推动区域经济中基础部门的增长,并且形成区域出口,从而为当地带来收入,属于基本经济活动。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分工与协同<br>1.1 工业文明与现代产业<br>1.1.1 工业文明的历史渊源<br>1.1.2 现代产业的内涵解析<br>1.2 产业分工的细化与深化<br>1.2.1 关于分工的认识<br>1.2.2 分工的细化与深化<br>1.2.3 产业生态系统内的协同<br>1.2.4 产品内分工与模块化生产<br>1.3 现代产业组织的基本特征<br>1.3.1 垂直专业化的产业结构<br>1.3.2 并行工程的运作方式<br>1.3.3 复杂立体的网络组织<br><br>第二章 工业生产方式的演进及工业组织的变迁<br>2.1 单件生产方式<br>2.1.1 手工单件生产<br>2.1.2 单件生产方式的特性<br>2.1.3 标准化与零部件的互换性<br>2.2 大规模生产方式<br>2.2.1 福特制的大规模生产<br>2.2.2 通用汽车公司的大规模生产<br>2.2.3 大规模生产的特性<br>2.3 精益生产方式<br>2.3.1 精益生产的出现<br>2.3.2 精益生产“一个流”的理想状态<br>2.3.3 精益生产的社会组织属性<br><br>第三章 新型产业网络组织的兴起<br>3.1 管理的协同效应与组织的社会资产<br>3.1.1 相关组织理论评析<br>3.1.2 产业组织系统模型<br>3.1.3 产业组织制度内核的性质与功能<br>3.1.4 组织的社会资产与网络化产业组织<br>3.2 从模块化生产到网络化生产<br>3.2.1 产业网络案例:奔驰与斯沃琪合作生产Smart小汽车<br>3.2.2 新型网络组织兴起的环境因素<br>3.2.3 新型网络组织适应环境的特质<br>3.2.4 网络组织结构的信息特征<br>3.3 生产性服务产业的涌现及其网络属性<br>3.3.1 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涌现<br>3.3.2 网络经济系统的特有属性<br>3.3.3 高端产业及其网络中心化<br><br>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网络组织<br>4.1美、日、中三国早期工商企业发展的历史比较<br>4.1.1 美国早期公司的起源与近代的大发展<br>4.1.2 日本早期工商企业的起源与发展<br>4.1.3 中国晚清时期工商企业的起源<br>4.1.4 三个国家早期工商企业发展史的比较<br>4.2 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与协同<br>4.2.1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br>4.2.2 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协同<br>4.2.3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中心化<br>4.3 全球供应链与产业价值网络<br>4.3.1 全球生产价值链<br>4.3.2 全球供应链的形成与运作<br>4.3.3 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布局<br>4.3.4 全球产业价值网络<br>4.4 星网模式产业集群的运营案例<br>4.4.1 区域经济发展的Logistic魔咒<br>4.4.2 星网工业园产业集群模式<br>4.4.3 星网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br>4.4.4 区域产业集群的战略网络<br><br>第五章 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产业集群<br>5.1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产业系统变迁<br>5.1.1 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交集<br>5.1.2 区域经济优势与产业的空间集聚<br>5.1.3 集聚经济效应与产业集群<br>5.2 产业系统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br>5.2.1 产业系统的空间增长极<br>5.2.2 产业系统发展改变区域经济格局<br>5.2.3 区域内复杂产业网络系统的合作创新<br>5.3 公共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br>5.3.1 政府的公共产业政策的内涵和作用<br>5.3.2 区域公共产业政策的重点和手段<br>5.3.3 区域公共产业政策的实施<br>5.3.4 区域公共产业政策效应案例<br><br>第六章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br>6.1 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十年后的反思<br>6.2 从软件产权制度演进透视知识经济的端倪<br>6.2.1 软件的固有属性<br>6.2.2 软件产权性质分析<br>6.2.3 软件产权制度的变迁<br>6.3 知识经济中产业系统的全新运作方式<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