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经历了“韦伯主义”、“管理主义”到“新公共服务主义”的变迁。20世纪初,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思·韦伯提出了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韦伯设想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1)劳动的专门化与分工;(2)有为社会所公认的合理合法的权威和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层次结构;(3)有精确、稳定而严格的、对事不对人的法律与规章制度。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最符合理性原则,效率最高,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形式。韦伯理论对当时存在的“以忠于人(皇帝)为内核的传统官僚制度”造成了极大冲击,其注重规则约束和程序操作的实施过程,再加上理性、准确、严格和可靠的特点,对于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合理划分部门间权责分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①。因而对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韦伯主义”下的新官僚制度因应变乏力、墨守成规和僵化无效陷入穷途。
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陆续掀起了变革的浪潮,“管理主义”成为改革的主导方向。它以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范式为基础,倡导通过民营化和签约外包等方式压缩公共管理的边界,从而实现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取向,即“3E”标准: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在当时西方国家经济滞胀、政府失灵等大背景下,“管理主义”得到了用武之地。一扫官僚制滞缓刻板之风,代之以清新迅捷之风,从繁文缛节走向经济实效。不仅拓宽了公共行政的理论疆域,也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成果。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曾高度评价了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通过1993年以来的政府改革,美国政府规模和公务员人数缩减,行政效率、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支由1992年的190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转变为1998年的数百亿美元的盈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