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学经典命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42860
  • 作      者:
    姚南强主编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荟萃佛学经典智慧,解读大师千古名言,展示思想发展脉络,再现佛教学术精华。
  铭记经典,走进大师,感悟思想,启迪智慧。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又是主要的东方宗教,源于印度,盛于中国与东亚,近代以来进一步弘传于世界,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佛教的教义理论,佛学博大精深,三藏经典浩瀚如海,是东方文化中的一个宝库,编写一本佛学经典命题,介绍东方文化的精华,确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何为佛学经典命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然最基本的教义如四圣谛、十二缘起说、三法印等是较能达成共识的,但除此之外,恐怕大、小乘,各宗各派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本著的选法,一是从基本教义中选,二是从其对佛教信众和社会具有较广泛影响的角度选。其实,佛学只是佛教中的学理部分,能获得信众广泛认知的,却未必一定属佛学的经典命题,故只能泛化为“佛教”经典命题。所以,我们这里的选择标准也只是一家之见,并不具有规范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面对迷茫的星空,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求: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是从何而来的?这是千百年来困扰着人类的一个难题。中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又说夸父逐日而亡,身体即化为大地,血脉成江湖,毛发为森林。在西方基督教中则是上帝的创世论,上帝在第一日创造了光,分出昼夜,第二日造空气为天,第三日造陆地、大海及植物,第四日造日月星辰,第五日造出海中的鱼、天上的鸟,第六日才造出人类。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也主张宇宙是“大梵天造”、“大自在天造”,有一个“从口生出婆罗门”的造物主,宣称“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在毁灭时又复归于梵天”①。但佛教与此不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生起,并没有什么造物主。佛教的《入楞伽经》说:“一切法因缘生。”
  这里的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也就是事物产生和存在的关系或条件。佛家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宇宙一切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这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既有其内在原因,又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佛教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产生根源的理论。
  从内因而言,佛教各宗各有不同的缘起说,略举二例。
  大乘佛教的有宗(又称瑜伽行派)进一步提出“阿赖耶缘起论”。说世界是由“识”构成的,识指精神类现象,共有八识,即与五种感官相联系的五识,第六是意识,第七是末那识,第八才是阿赖耶识。“阿赖耶”的本义是指“藏”,故又称为藏识,之所以为“藏”,是因为它藏有种子,可以潜在具有“熏”生万物的功能,其中按有无业力分为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其中,有漏种子本身并不是实体,但具有派生万物的功能。即阿赖耶识有漏种子派生其他七识,再由八识派生宇宙万物。至于阿赖耶识及其种子又从何而来,佛家只说是“从无始来,同时而有”。这种说法在现代哲学称之为“唯能论”,即只承认能量的实在性而否定世界的物质性,把宇宙和世界的起源只归结为一种无实体的功能。现代的佛教界有人也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来加以论证,E=Mc。(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每一磅物质毁灭的时候,可以变成惊人的大量能力”①。认为从等式看,质量可以转换成能量,因此“物质消失了”。其实这只是物理学上静止质量和运动质量的转换,而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能量只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是载体和属性的关系,不可分割,功能和实体也是如此,功能总是某一实体之功能,体、用不可分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代的宇宙大爆炸起源假说中提出大爆炸的起点,是一个“奇点”,此奇点无时空属性,但却具有派生宇宙万物的功能,奇点的爆炸,产生光子等基本粒子,再聚合为原子、离子、分子,进而构成星云乃至宇宙天体②。这不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有漏种子熏生万物吗?但是奇点为何能大爆炸而产生宇宙,西方的天主教不是用“业力”而是用上帝的创造来解释的。甚至霍金也说:“人们仍可以想象,上帝是在大爆炸的瞬问创造宇宙的,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时刻,以使它看起来就像发生过大爆炸似的方式创造……大爆炸模型并没有排斥造物主,只不过对他何时从事这工作加上时间限制而已。”①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业感缘起论和阿赖耶缘起论相同之处都是讲业力作用,不同之处,前者承认有一个物质性的“极微”本体,而后者的“阿赖耶识”应该只属于精神性的本体。
  从外因看,佛教缘起论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缘起论自身又包含着两个合理的理念:“关系”和“过程”。缘起思想认定宇宙事物是诸多因素的组合,凡事都是一种关系;既是关系组合,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即凡事都是一个过程。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点的。从世界的本源和事物产生的角度,佛家的缘起说又认为在事物的生成中最基本的有两类因,一是近因,又叫亲因,如制作金杯中的金块,二是俱生缘,也就是外因,如金匠的劳作,二者缺一不可,《俱舍论》还讲有六种因等。总之,这各种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只有因缘具足,才能和合而起,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佛教缘起论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缘起论的万物由因缘聚合而生即缘起共生的思想,逻辑地肯定了世界的多样性,肯定了世界的多极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主张,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的思维。
  这种思想用在社会人事上,就是要强调自然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实现生态和谐;而人类社会内部,各民族、国家,各阶层、行业,族群之间也是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红花要靠绿叶衬,绿叶无花亦无艳。也就是社会的各阶层、各群体都要和谐相处,才能共存共荣。这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社会阶层断裂、贫富分化过大,嫌贫仇富、社会对立和冲突等现象,都有直接的对治意义。我们要缩小社会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各阶层间的沟通和对话,才能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从缘起说出发,众生要得到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
  “佛度有缘人”是说只有具有善根、慧根等这些主观条件的人,才能接受佛的度化,并非人人却能接受佛法。那么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地狱、饿鬼、畜生此三恶道中听不到佛法,盲聋喑哑人由于先天感官失灵,也不能闻法。
展开
目录
因缘生起
大干世界
十方世界
一刹那
想入非非
五蕴皆空
三法印
四大皆空
万劫不复
三灾八难
色即是空
人生佛教
苦、集、灭、道四圣谛
因果报应
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六道轮回
十八层地狱
人身难得,大道难闻
十二缘起
镜花水月
止杀放生
贪、嗔、痴三毒
安忍和忍辱
知足常乐
平等性智
勘破生死
唯我独尊
菩萨求法当于一切五明处
量为无欺智
佛是定量
信解圆通
闭门造车和出门合辙
佛相庄严
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空寂为美、圆相为美、光明为美
辩才无碍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五戒十善
戒、定、慧三学
见地、修证、行愿
解脱在心
在人世中修出世法
三皈依四弘愿
四摄法门
六度
弃五盖、调五事
三十七道品
佛有三身
应机说法,接引方便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神通广大
功德与福田
大慈大悲
自作自受
超凡人圣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食荤腥
急来抱佛脚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乐则同乐,苦则同苦
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
报四恩
莫轻小恶小善
只有一只金钱眼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
行善施报
语善和慎言
六和敬
拈花微笑
菩提本无树
即心是佛
磨砖不能成镜
止观双修
刀刃舐蜜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
无念、无住、无相
四料拣与四照用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德山棒。临济喝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得意忘言
云门三句
参话头
禅悟《十牛图》
自修自证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一花开五叶
衣钵相传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死心念佛
魔由心生
带业往生
万法唯识
转识成智
三性、四分
醌醐灌顶
身、口、意三密
八不要义
一念三千
一心三观
十玄六相
内心外境,因缘而生
佛不自佛,唯王能立
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沙门不敬王者论
从劫初众生到“无有正行”
佛国净土
性具善恶说
夷夏之辩
佛以孝为至道之宗
内教多途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