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经的光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77683
  • 作      者:
    范子盛主编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br>    大道普爱世人,因而在苍茫天地之间,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光亮。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工作既不会停止也不会无效,因而世间的一切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大道传递给我们的光亮是爱之光,是信心之光,是希望之光,是智慧之光。<br>    对于“道”的遵崇、追求和体悟实在是全人类古今不易的共同天性。中外无数经典都在探讨道,描绘道。究竟什么是道?要如何才能行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这不很值得我们深思吗?范子盛先生身残志坚、勤学不倦,致力于道文化的研究工作,完成了最新力作《道德经的光亮》。范子盛先生说:“道,可学、可知、可悟、可修、可证、可传。道,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改良和增进人类的幸福。道,别开生面,别有洞天。”《道德经的光亮》运用心灵的感悟、学术的探索和实践的修证助您追寻大道的光亮。
展开
作者简介
    范子盛,国际金融公司特约翻译,自强模范、残联代表、作协会员。<br>    范子盛先生自幼因患脊髓灰质炎致使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后依靠顽强毅力坚持笔耕不辍,作品发表于海内外多家知名媒体,并多次获奖。<br>    范先生的人生信念是:“I must do well everything that I can do in my generation.”
展开
内容介绍
    《道德经的光亮》运用心灵的感悟、学术的探索、实践的修证、辩证的思维、慈爱的情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多视角、多层次引导读者体悟《道德经》,传递大道爱之光、信心之光、希望之光、智慧之光。现代人如果没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很难看懂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的光亮》在忠于《道德经》文本原意的基础上,用明白晓畅的现代汉语将其准确地翻译了出来,对道德经经文进行逐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解读,并对其展开富有现代感的评论,新颖的立意和独到的见解,浓缩了作者对生命对世界的许多奇思妙想。<br>    《道德经的光亮》不是在宣扬传统文化——《道德经》与时俱进,岂能以“传统文化”定性?《道德经》是新知,是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全人类共同财富。 而《道德经的光亮》就是引领你走近新知、宝藏、财富的灯塔。
展开
精彩书评
    范子盛先生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思维、慈爱的情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多视角、多层次引导大家体悟《道德经》<br>    ——岳阳市道教协会秘书长徐理顺<br>    <br>    传统文化是屡经涅槃而获得永生的凤凰,其内部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范子盛先生对传统是真正怀有崇敬心的,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从事中国道教文化的研究工作,用心诠释着老子的道德经精髓思想。<br>    ——岳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查宜<br>    <br>    喜欢子盛的文章,很难想象他是怎样在电脑显示屏的软键盘敲出这么精美的文字。<br>    ——泰国易三仓大学徐萍博士<br>    <br>    “依靠道来修正身心,以一念之诚、一念之正、一念之纯唤醒身心中潜能,聚集强大内部力量,驱逐外力之入侵,重塑新生命。”《道德经的光亮》字字珠玑,亦是子盛自身的最佳演绎。<br>    ——中国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专家尹玉生<br>    <br>    范子盛用深情的文字来写生活,用有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仅写得有声有色,而且感人肺腑。<br>    ——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殷谦
展开
精彩书摘
    你看,大家又要提问题了——“名,可名”,究竟什么是名啊?在这里,我觉得大家是不妨将“名”理解为“功名”的。因为老子在后文讲了“功成名遂”。学道、修道的目的是什么?在个人而言就是要长生久视,健康、快乐、长寿;在国家而言就是要长治久安,让国家富强,民生安乐,而且长久繁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就是道家以至道教所求的功名。<br>    幸运的是,老子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又再次给予了肯定的表述。老子讲“名,可名”,意思是说,功名是可以成就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br>    应该说读老子的传世名作《道德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甫一开卷,老子就给我们树立了两大信心。我们对于人生的美好希冀也就由此展开了。<br>    道,究竟是可道——可以知道、可以说道,又或者是不可道——不可知道、不可说道?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可道与不可道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是同一事物的双重属性,就如同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光具备波粒二象性。道也具备可道与不可道的二象性。一方面道是可以知道、可以说道的,否则老子就不会写下道德经五千言传世了。但是另一方面,大道幽深玄冥,恍兮惚兮,混混沌沌,无形无象,又确实给人不可知道、不可说道之感。因此老子在说“道可道”的同时亦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是啊,道就是这样的神秘莫测。不过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广大读者朋友学习道、认识道、运用道的心愿,在本书中我着重写道——可以知道、可以说道的一面。我将尽心尽力地运用明白的语言、清晰的思路和贴切的例子尽可能地将玄妙的大道表述清楚。让我们紧紧地把握住老子交给我们的“道,可道”的大信心开始愉快而有趣的探索大道的旅程吧。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 “生活道”的全新诠释<br>    推荐序二 读《道德经的光亮》有感<br>    推荐序三 历久弥新《道德经》<br>    推荐序四 强行者有志<br>    推荐序五 道德之力无穷矣<br>    自序奇妙无穷<br>    <br>    第一章 可道非常<br>    第二章 天下美善<br>    第三章 民心不乱<br>    第四章 和光同尘<br>    第五章 不如守冲<br>    第六章 谷神不死<br>    第七章 天长地久<br>    第八章 上善若水<br>    第九章 功成身退<br>    第十章 营魄抱一<br>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br>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br>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br>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br>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br>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br>    第十七章 谓我自然<br>    第十八章 大道为根<br>    第十九章 民利百倍<br>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br>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br>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br>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br>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br>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br>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br>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br>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br>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br>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br>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br>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br>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br>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br>    第三十五章 淡乎无味<br>    第三十六章 是谓微明<br>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br>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br>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br>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br>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br>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br>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br>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br>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br>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br>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br>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br>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br>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br>    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畜<br>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br>    第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br>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br>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br>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br>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br>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br>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br>    第六十章 若烹小鲜<br>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br>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br>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br>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br>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br>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者<br>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br>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br>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br>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br>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br>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br>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br>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br>    第七十六章 生也柔弱<br>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br>    第七十八章 无以易之<br>    第七十九章 恒与善人<br>    第八十章 甘食美服<br>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br>    <br>    后记 感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