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the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spiritual beliefs in contemporary Chin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3525
  • 作      者:
    李向平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向平,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人有信仰吗?中国人在信仰什么?中国人的信仰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如何以信仰为纽带获得社会的信仰认同、进行信仰的社会实践?《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从宗教-信仰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入手,着重讨论和分析了这些中国社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书中对中国信仰的社会特征、宗教信仰与其他信仰的复杂关系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实践等情况,进行了宗教-信仰社会学的深度诠释,进而讨论了信仰社会学理论的建构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李向平教授从宗教一信仰社会学的角度,以普世现代性为参照视野,以本域信仰史为基本脉络,全面展示和分析了当代中国从神圣到世俗的各种信仰关系,以及共享时代历史条件与精神困境。
  这本充满历史忧患和当下关怀的论著,警示每一位中国人:作为一个脱代社会的公民,服从的有仅是国家的法律,更要紧的是内在的道德信念与绝对律令。对宁宙、自然与神圣的人类价值,始终怀有敬畏之心,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这样的公民方为有信念的公民。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点评
  在其跨历史的视野与论述之中,李向平教授让我们打通了现代与传统。就传统而言,在儒救及其天命概念中,中国人无法从强大的宇宙秩序、道德语境,剐家实践以及天子的砷圣光环中,构成自已独立的信仰与宗教生活。丽住传统变迁的当下,该书论述了中国毛泽东崇拜以及近年来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和基督教的复兴,国家对古圣先贤、传说英豪的祭祀。以至于30年过去,当信仰变得多样化、“信仰自由”不再是问题之时,李教授进而注意到,“宗教危机”乃足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因为正式的宗教组织和机构已变得衰弱和停滞,既缺独立性,亦乏公共合法性。
  该书对于中国社会政策,提Ⅲ了很重要的建议。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社会的叙述与分析,该书亦堪称上乘之作。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宗教研究系杨美惠教授点评
展开
精彩书摘
  信仰自由,归属一统。此乃人心问题与前30年不一样的地方。自由的信仰,不一定等同于人心问题的自由解决方法。30年之后,在社会变迁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都面临着新的变革之时,中国人今日如果重提思想解放或信仰危机,禁不住就会小心问询:这是要延续固有的改革模式,‘还是要改革固有的改革模式?
  如果继续强调人心问题,中国人将会担心过度偏重于人心问题,忽略了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其他主要问题,如市场错位、贫富差距、权力腐败等等。
  最后回到中国的人心问题,究竟如何是好?总结来说,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的人心问题或信仰问题,缺乏一个真实的神圣基础值得挂靠,缺乏一个真实的社会实践基础,缺乏一个构建信仰认同的社会共同体。多少年来,这些问题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不知所从。如果说,人心挂靠在经济发展,市场总不稳定;人心挂靠在某种权力,权力却不很权威;人心挂靠在文化,文化却在产业之中被消费了;人心挂靠在民族主义,这是一把双刃剑,有点慌兮兮,说不定什么时候伤了自个;人心挂靠在宗教,宗教却又不主流。它与中国问题的关系,似乎还是整合一体。人心依旧,依赖于中国问题。
  就此而言,源自于思想解放、信仰危机而引发的改革开放等等相关问题,将涉及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这些重大问题,涉及权力民主化、信仰社会化、宗教社会化、思想多元化。它们四位一体,或许就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依此而言,权力得到了认同,思想有了实践,人心、信仰有了挂搭之处。
  60年前,中国人把人心问题挂靠在中国问题之上;30年后,中国人打破固有神圣,引领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可能。虽然是人心依旧,但这无疑是一场新形势下的人心问题。依据中国人的信仰惯习,唯有解决了这一人心问题,才能意味着中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故此,我把它们称之为“人心依旧的中国问题”,以此来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任重而道远,非一发展而人心自足。
展开
目录
序1 从宗教理解到信仰理解
序2 游荡的信仰,空灵的社会
序3 宗教是一个有用的跨文化概念吗?

1 中国信仰的时代变迁
1.天命?圣王?神灵
2.60年中国人的信仰变迁
3.从“信仰危机”到“宗教危机”
4.“臣民宗教”与“公民宗教”
5.宗教与灾后社会重建
6.宗教与金融危机的联想
7.个人信仰与身体政治
8.信仰与身份的冲突
9.宗教信仰属于谁
10.儒教复兴,谁来埋单?
11.我们都被信仰了!?
12.当代中国人的信仰重建

2 信仰与中国现代性的兴起
13.国家认同与私人信仰的互动
14.民主与“迷信”的新冲突
15.大寨造大庙,信仰大转型
16.国家在场的文化再生产
17.后改革时代的正当性冲动
18.国家祭圣祖:政治认同的象征性建构
19.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的全能型革命模式
20.传统信仰的现代复制
21.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难题

3 信仰认同与信仰区隔
22.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
23.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
24.信仰认同与宗教模式
25.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
26.中国佛教的后信仰时代
27.缘分?功德?共同体
28.伦理?身份?认同
29.当代中国“老板”的信仰与信仰实践
30.新教伦理与社会信任的中国建构
31.合法与非法:基于信仰-关系的权力实践

4 信仰社会学的基本建构
32.信仰与宗教的空间分割
33.“公民信仰”如何可能?
34.私人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35.中国人的“关系-信仰”模式
36.中国信仰的关系主义模式及其重建之路
37.私人信仰与中国宪政建设 3
38.从信仰到宗教的“实践逻辑”
39.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信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