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智旭佛学易哲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101750
  • 作      者:
    张韶宇著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韶宇,男,1972年11月生,汉族,河北省魏县人。哲学博士,主要研究佛教、道教和易学。现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理事,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周易学会会员。在《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智旭佛学易是佛学史和易学史上儒佛会通的典范和奇葩。《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智旭佛学易哲学研究》力图比较全面地解析三教合流背景下智旭佛学易的形成过程、体系架构及其特点等,共包括七部分。一、引言揭示了研究智旭佛学易的缘起及其研究现状等;二、智旭佛学易产生的思想背景重点解读了晚明时期的儒学、佛教和易学等对智旭佛学易产生的影响;三、智旭及其心路历程从智旭生平及其心学之路人手,深入剖析智旭佛学易产生的内在学理根源和致思路径;四、所泄妙机的“密说”着重阐述了智旭佛学易所倡导的三教合一之形上学;五、乾元佛性说论及智旭佛学易关于“乾元”与“佛性”之圆融,以佛性与儒家人性论相契合,由是形成其以善化恶的修行观和善恶同性的至善论哲学;六、佛化中正说智旭佛学易充分发挥《易传》“中正”解易体例,形成别具一格的佛化中正说,并释易之“中正”即佛门“中道”,从而成就其佛学易之方法论哲学;七、从“尊德性而道问学”到“性修不二”的功夫哲学智旭首先对朱陆关于“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异见作出判释,由此开示佛易为一的“性修不二”济世功夫哲学;并以此功夫哲学为依托,智旭又开出了真俗相即的境界之思。
展开
精彩书摘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正是在对“易”之形上本体界定的基础上,《易传》才顺理成章地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宇宙生成论理论体系。其实,在这一体系中,所谓“易”即言本体,由此本体方有能生“两仪”的“太极”,这也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生生不已”的易之功能。而“太极”的能生功用就已经说明“太极”走出了本体“无思也,无为也”的特质,是生就两仪和世界万物万事的直接因而非根本因。所以,“太极”的存在正是联结“无思无为”的“易”这一根源性本体和外现诸事物之功用的桥梁和纽带。对此若进一步以经解经、以传解经,则《易传》亦自有一番论道。《易传》日:“神无方而易无体。”“易”本身是没有形体的。不论今本《易传》“生生之谓易”或帛本《易传》“生之谓易”,二者均昭示了“易”作为宇宙万事万物生生不息之本源的生化和创生功能。这里所谓“生”就是“天地之大德”,由此而展现了“易”的根源义。《易传》所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则进一步揭橥了“易”的静态相状特质,昭示“易”内绝诸虑、外息诸缘的“寂然不动”的品性,由此构成世界存在的根本。此为“易”之体;同时,“易”又具有“感而遂通天下”的动态功能,此为“易”之妙用,由此而成就“天下之至神”。是以“易”之“无思无为”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既与天地自然万物浑然相一,然而又不是一个充满冷性的物,而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成就万物。因而,形而上之道作为易体,就是处于生生不息的“易”。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 课题缘起
二 智旭佛学易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智旭佛学易产生的思想背景
一 衰微的道学与禅化的王学末流
二 宗派模糊的晚明佛教
三 儒佛合一的晚明思潮
四 以佛释易的晚明易学

第二章 智旭及其心路历程
一 智旭生平及著述
二 “儒老释皆可”的心路历程
(一)“顿见孔颜心学真血脉
(二)“性相二宗一齐透彻
(三)“本心不昧,儒老释皆可
(四)“以禅入儒,诱儒以知禅

第三章 所泄妙机的“密说”
一 从“无极而太极”到“密说为易”
(一)朱陆对“无极而太极”之争
(二)智旭对“无极而太极”的判释及“密说”之提揭
二 所泄妙机之“密说”的学理透析
(一)“密说为易”的理论渊源
(二)“密说为易”的逻辑进路

第四章 乾元佛性说
一 佛性说与儒家人性论之对释
(一)佛性阐释
(二)儒家人性论及其与佛性的契合
二 “乾元即佛性”的旨趣及圆融运思
三 善恶同性的价值哲学
(一)以善化恶的修行观
(二)善恶同性的至善论

第五章 佛化中正说
一 中正释义
二 佛化中正说解读
三 “中正”即“中道”

第六章 从“尊德性而道问学”到“性修不二”的功夫哲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蒗益大师年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