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结海,早期从事后悔决策情绪研究,于1997年发表了第一篇后悔情绪研究的论文。之后在国内、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先后提出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状态改变一状态继续概念、共同参照点测量框架等概念和理论,得到了国内外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后来他的研究扩展到实验经济学、离婚家庭的主观幸福感、移民的文化适应、中国人的形象传播等领域。目前,他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聚焦于正在变化发展的中国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
科研工作之余,他发表了许多杂文和散文,杂文曾入选《南方周末》年度十佳评论文章,散文曾获我国文化部举办的中法文化年征文比赛第一名。出版有杂文集《我愤怒》、散文集《欧洲的翅膀与中国的云彩》、调查报告《中国男人调查》等。
展开
——露丝·拜恩(都柏林大学)《理性的想象》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行为决策研究没有局限于对国外研究的借鉴应用,部分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论模型……例如,张结海针对后悔研究中的“做一不做”效应(action effect)提出了“后悔的一致性模型”和共同参照点方法(commonre ference method)。尽管这些模型本身尚需要更多实验数据的支持,但代表了中国学者在行为决策理论研究上进行的有益尝试。
——李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谢晓菲(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2007年第13卷第2期
为更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张结海在二者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引入了“状态改变与状态继续”这对重要概念,认为长期后悔与短期后悔均服从“状态继续与状态改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悔一致性模型。
——陈巍,丁峻,赵晶,曹亮(杭州师范学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4期
就在研究者们彼此争论的时候,张结海等人从方法学上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他们设计了一种方法——共同参照法(common reference method),来增加基于量表测量的被试间对比的信度。
——饶俪琳,梁竹苑,李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科学》2008年第3l卷第5期
张结海的后悔一致性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使用了区别于以前的分类方法,对以前以“做一不做”标准进行分类的事件重新进行划分,试图解决后悔标准理论和时间性模型间存在的不一致。
——杜柏玲,万明钢(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2009年第2卷
在我国,提及后悔的研究,就不得不说张结海了。他用“状态改变”与“状态继续”替代“做与不做”对标准理论和时间性模型进行了修正,从而提出后悔一致性模型。
——艾福娇,陈秀兰(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我国学者张结海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状态改变和状态继续,这对概念对后悔的时间性模型有某种批判继承的意义。
——陈彤颂,封娟霞(黑龙江科技学院)《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