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睡眠?<br> 睡眠从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因为人的生命约有1/3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并且睡眠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但是要给睡眠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不那么容易,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有待科学的进一步发展。<br> 最初人们认为:当人或动物处于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就叫睡眠。这个定义显然是不严密的,当一个人躺着闭目养神的时候,你能说他是在睡眠吗?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法国生理学家给睡眠下了个定义:身体内部需要,使感觉性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自29世纪初,借助脑电图的分析,发现睡眠时脑电活动呈现特殊慢波。1952年又有人发现睡眠过程中经常发生短时间的、快速的眼球运动,并伴有快速低幅的脑电波。这一重要发现导致睡眠研究的蓬勃发展。目前,睡眠的定义是:复发的惰性和不反应状态,睡眠时意识水平降低或消失,大多数的生理活动和反应进入惰性状态,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但是此定义仍不完善,因为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在睡眠时相对更加活跃,比如,睡眠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br> 2.为什么说睡眠对人生很重要?<br> 还记得小时候听说过的话吗?“要想表现好,就必须睡得香”。睡眠周期的发现,使人们对睡眠在全面健康和表现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例如: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巩固记忆,提高学习能力和器官功能。关于睡眠的重要性目前有好几种理论可以解释,其中一种理论认为睡眠是为了让身体休息,减少能量消耗。在睡眠的时候,身体损耗的细胞会开始进行修补。另一种理论指出,在睡眠的时候,会经历不同的周期,每一个周期都会对脑部产生不同的作用。整个睡眠周期可以分为两部分: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与快速眼动睡眠(REM)。在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候,随着脑波愈来愈慢就渐渐进入深睡期。深睡期对身体的修复很重要,人如果有足够的深睡期的睡眠,睡醒时就会觉得身体休息得充分。所以睡眠对脑部、对身体的各种功能都很重要。<br> 睡眠不足最明显的后果是导致白天的表现很差,甚至会有意外。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免疫力,生病后不容易好等。最近也发现睡眠不足的人血糖的控制不太好,甚至比较容易肥胖、常有胃肠方面的疾病。对小孩来讲,睡眠不足会影响小孩生长激素的分泌,因为小孩的生长激素是在睡眠的前1/3期间分泌的,所以深睡期不够的时候,就不会分泌生长激素。所以睡眠除了精神上的满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br> 一个人的一生有1/3多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可调节生理功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br> 3.睡眠的生理过程是怎样的?<br> 正常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所组成,一个正相睡眠,又称慢相睡眠或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个则是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此时相中出现快速眼动,并经常做梦。<br> 根据人脑电波的特征,通常将慢波睡眠时相区分为4个不同的期,即相应于睡眠由浅人深的过程。第1期呈现低电压脑波,频率快慢混合,而以4~7周/秒的频率为主,它常出现在睡眠伊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第2期也是较低电压脑波,中间插入短暂的12~14周/秒的睡眠梭形波和K复合波,它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浅睡过程;第3期的脑电图常有短暂的高电压波,超过50微伏,频率为1~2周/秒,叫做δ波;第4期,6波占优势,其出现时间占总时间的50%以上,代表深睡眠状态。因此,第3、第4两期仅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差异。一般认为慢波睡眠第4期具有消除疲劳的功能,因为人在长时间体力劳动之后或在长时间不睡觉后,在恢复睡眠中此期延续很久。随着睡眠由浅入深,意识逐步丧失,血压略降,心率、呼吸减慢,瞳孔缩小,体温和代谢率均下降,尿量减少,胃液增多,唾液分泌减少,发汗功能增强等。<br> 异相睡眠是在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呈现快频低压电波,类似清醒时脑波。自主神经活动增强,如心率、呼吸加速,血压升高,脑血流及耗氧量均增加,在男性则有阴茎勃起。此外,睡者时时翻身,面和指(趾)端肌肉不时抽动。胃液分泌增加,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增强,大脑的血流量明显增加,胎儿的胎动亦明显增加。这一阶段,体内各种代谢功能都明显增加,以保证脑组织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质的补充,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并为第2天的活动积蓄能量。梦也在这个时期发生。<br> 睡眠时相的转换:正常成年人人睡后,首先进入慢波相,通常依次为1-2-3-4-3-2期,历时70~120分钟不等,即转入异相睡眠,约5~15分钟,这样便结束第1个时相转换,接着又开始慢波相,并转入下一个异相睡眠,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整个睡眠过程,一般有4~6次转换,慢波相时程逐次缩短,并以第2期为主,而异相时程则逐步延长。以睡眠全时为100%,则慢波睡眠约占80%,而异相睡眠占20%。<br> 4.关于睡眠的学说有几种?<br> 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经长期进化的动物后天获得的一种生理功能。<br> 有关睡眠发生的学说主要有4种。<br> (1)血液中毒学说: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睡眠促进物质”,亦称“睡眠因子”。此学说由法国学者皮隆和爱得最早证明,实验中,他们从非常困倦的动物体内抽出血液,然后注入到正常动物体内,发现觉醒的动物也很快入睡了。将血液换成脑脊液亦然。最新科学实验发现,人脑中有一种活性糖肽类物质参与睡眠发生,又称为S因子。<br> (2)睡眠中枢学说:瑞士生物学家赫斯使用埋藏电极刺激法,证实“睡眠中枢”在皮层丘脑下,大脑底部第三脑室后。他将特制绝缘电极置于动物丘脑下后部,当电流通过时,动物很快由觉醒进入睡眠。若改变电极插入的位置,则不出现上述现象。这一实验说明睡眠中枢可能位于丘脑下部,动物可通过此中枢来调控睡眠。<br> (3)网状系统上传阻断学说: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是传导外界环境和机体内部各种刺激的通路,它维持人的基本觉醒状态。动物实验发现切断网状结构会使动物失去知觉,其脑波活动与被催眠或麻醉的动物脑波一致。因此科学家推断,当人体疲劳时,网状系统自动阻断来自肌肉、关节的上行冲动,从而可使人脑进入抑制状态。<br> (4)自律神经系统学说:近年来医学家对睡眠机制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实质。他们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不仅主管人的情绪与本能,还与睡眠一觉醒节律有关。因为边缘系统与自律神经系统调控有密切关系,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替兴奋抑制的结果,产生了睡眠现象,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递质有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等。<br> 综上所述,有关睡眠的学说很多,每一种都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是对睡眠确切机制的了解与掌握,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人脑的秘密。<br> 5.睡眠在脑电图上是如何分期的?<br> 在睡眠过程中,脑电图发生各种不同变化,这些变化随着睡眠的深度而不同。根据脑电图的不同特征,又将睡眠分为两种状态: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正相睡眠、慢波睡眠、同步睡眠、安静睡眠、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又称异相睡眠、快波睡眠、去同步化睡眠、活跃睡眠、REM睡眠,还称雷姆期现象),二者以是否有眼球阵发性快速运动及不同的脑电波特征相区别。<br> 非快速眼动睡眠以其脑电图特征分为4期:第1期,脑电波以θ波为主,不出现纺锤波或K综合波,实际上是由完全清醒至睡眠之间的过渡阶段,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精神活动进入飘浮境界,思维和现实脱节;第2期,脑电波为纺锤波与K综合波,δ波少于20%,实际上人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睡眠,而属于浅睡;第3期,脑电波δ波占20%~50%,为中等深度睡眠;第4期,脑电波δ波占50%以上,属于深睡,不易被唤醒。<br> 应该说明的是,睡眠分期是为了研究方便而根据脑电波和生理表现人为划定的,实际上各个睡眠阶段很难划出明确的界线,往往是逐渐变化,重叠交错,各有侧重。人的睡眠,一夜中大约有4~6个睡眠周期出现,互相连接,周而复始。<br> 首先,从上床就寝到开始入睡之间的时间,我们称之为人睡潜伏期,成年人一般为20~23分钟。然后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睡眠)第1期,大约经过0.5~7分钟,即进入NREM睡眠第2期;30~38分钟后,进入NREM睡眠的第3期及第4期(合称δ睡眠),持续约数分钟至1小时;再回到NREM睡眠第2期;大约在开始入睡后70~90分钟,进入快速动眼睡眠(REM睡眠),通常只有5分钟左右;接着再回到NREM睡眠第2期,也即第2个睡眠周期的开始。<br> 从第2个睡眠周期开始,δ睡眠逐渐缩短,而REM睡眠逐渐延长,每隔90分钟左右为1个周期;后半夜NREM睡眠第4期、第3期越来越少,渐至第4期消失;而REM睡眠甚至可达60分钟,且其生理表现(快速眼动)和心理表现(做梦)也越来越强烈。<br> 6.正常的睡眠需要哪些条件?<br> 正常的睡眠需要10个条件。<br> (1)稳定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如兴奋、欣喜、忧虑、绝望以及烦躁等,都可以影响睡眠。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各种意外、亲友死亡等,皆可直接影响睡眠,但这种影响应是暂时的。在生活中,要学会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于兴奋和忧愁,在严重的挫折面前,要能够疏导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情绪较快稳定下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