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艺术教育自身的理性回归
艺术教育的真热,取决于艺术教育的理性回归,取决于艺术教育实事求是的教育、管理实践。
找准、明确、实践办学定位是第一要义,如此才能保持明确的办学方向,在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上清醒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才不会在利益面前丧失方向,才能在投入、招生计划分配、生源选择、课程改革等诸方面有的放矢,才能集中力量强化特色,提高竞争力。学科建设是费时费力的事,但又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是学校真正体现“大爱”的地方:学校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作贡献,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推动,教师对真理的追求、对专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身心倾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等等很大程度都落实在此。
其次要引导社会对艺术的客观认知、提高民众的艺术素养,这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艺术不是书斋里的学术,也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的自说白话,脱离群众生活,艺术就失去生命。同时,艺术教育长久以来离世俗生活太远,雾里看花使民众只看到艺术生活的表面风光,看不到创造美的艰辛和付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概莫能外。而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性,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慢热性,因此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往往决定于生源的质量。所以在向世人展现艺术美的同时,有责任让人了解艺术修炼所需的天赋和童子功的持守,要让社会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一个合格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气。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在进入专业教育前艺术教育仍被边缘化,大多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外在标志,而在社会所进行的艺术技能培训、考级活动中,对孩子的艺术天赋、才能被误判:在民间舞考级场上拿到十级证书的考生在专业考场上竟然拿不到文考资格!这种情况误导家长过于热情地判断自己孩子的艺术才华,也误导了社会对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认知。要让艺术教育真正热起来,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在一切公共领域都坚持理性的勇气,否则,对专业艺术教育而言,很难做到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充分释放学生天性,难于形成人才辈出的喜人局面,只能在低水平的技能培训上重复。
在穷国办教育难,办艺术教育更难!有太多掣肘,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还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好在理性的回归已成为共识:各艺术院校开始关注办学成本问题,力求在规模与效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寻求数量与质量的和谐发展;“省属综合艺术院校协作交流会”已不间断地举办了十三届,由务虚到务实,从办学经验的交流到学科建设的研讨、课程建设的合作,在为新时期艺术教育的发展谋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