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站在艺术教育制高点:世纪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与理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28796
  • 作      者:
    郭晓,张勇主编
  • 出 版 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站在艺术教育制高点”是《站在艺术教育制高点:世纪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与理想》的主题,也是《站在艺术教育制高点:世纪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与理想》较之于其他同类书籍的特色。中国艺术教育观念变化快、包含范围广、肩负使命大。不同的人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方法会有不同的理解。高等艺术院校院(校)长的办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所院校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人才培养标准、艺术创作思维和社会服务理念。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是艺术教育自身的理性回归
    艺术教育的真热,取决于艺术教育的理性回归,取决于艺术教育实事求是的教育、管理实践。
    找准、明确、实践办学定位是第一要义,如此才能保持明确的办学方向,在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上清醒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才不会在利益面前丧失方向,才能在投入、招生计划分配、生源选择、课程改革等诸方面有的放矢,才能集中力量强化特色,提高竞争力。学科建设是费时费力的事,但又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是学校真正体现“大爱”的地方:学校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作贡献,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推动,教师对真理的追求、对专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身心倾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等等很大程度都落实在此。
    其次要引导社会对艺术的客观认知、提高民众的艺术素养,这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艺术不是书斋里的学术,也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的自说白话,脱离群众生活,艺术就失去生命。同时,艺术教育长久以来离世俗生活太远,雾里看花使民众只看到艺术生活的表面风光,看不到创造美的艰辛和付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概莫能外。而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性,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慢热性,因此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往往决定于生源的质量。所以在向世人展现艺术美的同时,有责任让人了解艺术修炼所需的天赋和童子功的持守,要让社会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一个合格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气。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在进入专业教育前艺术教育仍被边缘化,大多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外在标志,而在社会所进行的艺术技能培训、考级活动中,对孩子的艺术天赋、才能被误判:在民间舞考级场上拿到十级证书的考生在专业考场上竟然拿不到文考资格!这种情况误导家长过于热情地判断自己孩子的艺术才华,也误导了社会对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认知。要让艺术教育真正热起来,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在一切公共领域都坚持理性的勇气,否则,对专业艺术教育而言,很难做到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充分释放学生天性,难于形成人才辈出的喜人局面,只能在低水平的技能培训上重复。
    在穷国办教育难,办艺术教育更难!有太多掣肘,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还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好在理性的回归已成为共识:各艺术院校开始关注办学成本问题,力求在规模与效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寻求数量与质量的和谐发展;“省属综合艺术院校协作交流会”已不间断地举办了十三届,由务虚到务实,从办学经验的交流到学科建设的研讨、课程建设的合作,在为新时期艺术教育的发展谋划。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部分:真诚的呼声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从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看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经验  仲呈祥
仲呈祥的审美之旅——访中国文联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教授  郭晓
着眼未来论教育立足现实谈艺术——访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江苏省委主委、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健亲  郭晓
提升艺术学学科地位,适应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冯健亲
当代艺术教育的省思——创造力、视觉文化与当代艺术  郭祯祥
当今艺术院校办学的若干思考  吴卫民
躬耕不辍,行路不止——记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教授  张勇
中国艺术教育基本状况与学科发展  周星
艺术教育的冷与热  晓三
把握规律选准人才办好专业——访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教授  郭晓
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鸟巢”——访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  郭晓  乔德伟
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人、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AAAE)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  赵志红
美妙的歌声从哪里来——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  丁旭东
搭建崭新平台传承传统文化——就中央美院成立中国画学院访潘公凯院长  徐良瑛
国际地位提高创作尚需加强——国美协负责人谈中国美术创作与教育  钱晓呜
美术学院不要办成孤家寡人  杨晓阳
书协主席的四个愿望——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海  郭晓
希望“桃李杯”和舞蹈教育一起成长——访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白淑湘  丁旭东
红门之行——新西兰艺术教育家杰夫?洛克哈特先生访谈录张诗林  徐良瑛
文化迎新颜艺教谱新篇——2008“两会”代表、政协委员谈艺教《艺术教育》编辑部
建构向下兼容的艺术学理论体系  傅谨

第二部分:执著的追求
桃李芳菲廿一载硕果累累在金秋——访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王丰  鞠向玲
漓江百里正扬帆——访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国画家、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教授  郭晓  宋羽
60年沧桑,用博大续写艺术摇篮的辉煌——访吉林艺术学院院长冯伯阳教授  鞠向玲
高山奇石逐日去无尽气韵入画来——访著名国画家、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  郭晓
面对诱惑的时候要有定力——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  赵志红
专业精神与办学理念——记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教授  李俊峰
人文望境的精神守望者——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徐良瑛
“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倡导者——访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教授  赵志红
一生守望戏曲教育——访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  勃轩蕾
没有汗水落溅地哪得桃李尽芬芳——北京舞蹈学院院长王国宾谈“桃李杯”成功经验  丁丁
音乐之旅中的艺术人生——访著名作曲家、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黎光  郭晓  徐立虹
王志敏:话说电影  赵正阳  乔德伟
走近微笑的滕矢初  孙振宇
师者曾庆瑞——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庆瑞教授  郭晓  赵正阳
谆谆师长意拳拳赤子心——土安国及其音乐教育思想侧记  丁旭东
走出一条刨新之路——访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院长李刚教  授郭晓
薪火相传润物无声——记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万国华教授  封治国
从渔民到音乐教育家——记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希茅  丁旭东
谱写人生的交响——访大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英杰教授  郭晓  赵正阳
艺术教育需要多向思维——访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教授  郭晓
不辱使命,为民族器乐发展传承薪火——访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校长、中国少年民族乐团艺术总监沈诚  贺秀梅

第三部分:闪亮的风采
感受真实的田青赵志红
真诚的“学术”不一样的“明星”
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教授  赵正阳
赵易山的六个忠告  丁旭东
中国舞元素让芭蕾之花更鲜艳——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  轩蕾
艺术梦想的真实再现——记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数字媒体艺术家、教育家肖永亮博士  梁宾宾
培养动画界的颠覆者——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教授访谈  郭晓  李海燕
三尺讲台,尽显中国精神——访2006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印刷学院严晨老师  鞠向玲
夯实基础,拓宽视野——访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万庆华院长  郭晓  周朝晖
艺术学:呼唤突破“一级学科”的瓶颈——全国综合性艺术院校第十三次交流协作会暨“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建设发展高层论坛”见闻  郭晓
岁末逢盛会艺坛播佳音——“2007—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
全体委员工作会议”侧记  郭晓
谈艺岳麓山——“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广播类
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次研讨会”侧记  郭晓
世界当代舞台美术发展趋势与教学的研讨与思考——第三届亚洲戏剧教育国际论坛侧记  刘立滨
关注艺术职业教育共话特色办学之路——全国首届“艺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论坛”综述  郭晓
酸枣飘香五十六载春华秋实扬帆追梦放眼未来续写新章——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新发展巡礼  郭晓
高雅艺术:展开高校之旅  赵正阳  郭晓
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章华  赵淑玲
中美艺术教育之比较——访国际著名教育学家霍华德加·纳教授  杨应时
实行倾斜政策鼓励艺教发展  徐良瑛  郑锦燕
琴弦上的青春  郑锦燕  徐良瑛
艺术教育的教育艺术  郑锦燕  徐良瑛
2007“艺考”新观察  赵正阳  侯蕾
专业与文化并重规模与质量协调——透视2009年艺术院校招生考试  郭晓  张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