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如此优秀,教师更是不一般。从建校初期到现在,四中所聘请的教师都是国内最著名的大学的毕业生,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
面对一流生源和一流师资,就要求学校有与之相称的管理者,历任校长为造就百年名校各自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接力棒到了邱济隆手里时,他不能不感到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他也深知四中是片沃土。他面临的使命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从这片沃土中吸收营养,并在沃土上耕耘,以期望收到丰硕的成果。
他抱着这种使命感,从上任伊始,就认真拜读了历任校长的有关资料,研究、挖掘前辈们的思想观念,并结合当时形势,充实自己的头脑。
他说:“像齐树耘先生,他的教育观点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比如,他对如何教导学生做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他认为参加社团活动是为他们走向社会铺了一个台阶;对体育运动,他也非常重视,这些也都是我们现在依然要做的。
“至于我们熟悉的刘铁岭校长,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为四中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刘秀莹校长在四中处于低谷时以极大的魄力进行改革,迅速地开创了新的局面。他们的思想、作风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四中的教师们有一次对他说:“你在外边讲话,可别把计划当总结说。”自此之后,他总是把四中严谨扎实的一贯作风记在心里,不敢忘记,在外出办事或开会讲话时,始终注意自己的讲话分寸。
作为一位好校长,其使命不仅仅是当一个虚心受教的人,而且还要当一位时刻催促自己带领学校在改革中快速前进的领导者。
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做:“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一个守业者,邱校长要守住的是四中的百年基业,为四中的千秋大计做一块坚实的垫脚石。
1995年11月7日,江泽民同志到四中视察,落座之后对邱济隆校长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久闻大名,不,不,不,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来到四中,三生有幸。”四中名气之大,由此可见。
要把这块名牌保住,不能出半点差错,邱校长肩上的压力始终不小。正如邱校长自己所说:“在四中干好了是应该的,干不好是不得了的。社会不答应,领导不答应,师生们不答应,广大校友更不答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