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新儒学教育流派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77350
  • 作      者:
    洪明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现代新儒学教育流派研究》的作者将现代新儒家教育思想放在整个近代教育变革的大环境中,把新儒家教育思想诞生与整个文化变迁联系起来,使得新儒家对教育问题的解答与近现代文化教育变迁浑然一体,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新儒冢教育主张的来龙去脉。其次,作者在把握新儒家各自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每个个体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好的概况和把握,提出了诸如”理性主义教育”、“道德人文主义教育”等命题,使得新儒家的教育思想有根有据。再次,作者基本上没有受到教育学逻辑限制,而是按照时间逻辑和问题逻辑相联系的视角,既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同时,又大体保持了主题的完整性。最后,为了凸显新儒家的整体思想,作者对新儒家的共性进行了概括,使得《现代新儒学教育流派研究》保持了完整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传统儒学教育的式微和现代新儒学教育思想的提出<br>    古代中国教育的主体是儒学教育,儒学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契合。”传统儒学及其教育的命运的改变是近代开始的,是整个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的产物。“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步伐加快,中国固有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大量非儒文化因子涌人,不仅促使‘墨学复兴’和科学主义盛行,而且使中国文化结构各个层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外文化又一次出现交流融合。”但是,这次文化交流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与军事侵略一起涌入的,是强迫性的。外部环境的这种变化很快在教育上得到反映,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标志着中国教育向现代转型的开始,传统儒学教育进入了自我适应调整时期,“中体西用”、“纳西人中”是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传统儒学及其教育思想被纳入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纳中入西”、“西体中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前后,在复古与复古势力斗争中,在“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极端反传统的话语里,传统儒学遭到全面解构。<br>    然而,事物发展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思想与教育的现代转型,也使得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力,20世纪20年代,现代新儒家诞生了。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张君劢就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而挑起的“科玄论战”,既是现代新儒学诞生的标志,也意味着新儒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的提出。
展开
目录
导论 值得关注的一支教育流派<br>第一章 传统儒学教育的式微和现代新儒学教育思想的提出<br>第一节 中体西用:传统儒学教育的自我调整<br>第二节 民初教育变革与传统儒学教育命运<br>第三节 复古与反复古斗争中对传统儒学教育的双重戕害<br>第四节 现代新儒家的诞生及其新儒家教育思想发端<br><br>第二章 梁漱溟“理性”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br>第一节 文化的反省与“理性”的寻找<br>第二节 “理性”教育思想下的学校教育改革<br>第三节 “理性”文化观下的中国乡村问题与出路<br>第四节 基于“理性”精神的社会教育设计<br><br>第三章 复活书院背后的现代新儒家教育理想<br>第一节 书院教育的近代命运<br>第二节 梁漱溟“亲师取友”观念下的书院实践<br>第三节 复活书院的努力与张君劢再造民族文化的教育理想<br>第四节 复性书院与马一浮古典教育情怀<br>第五节 熊十力与复性书院和勉仁书院<br><br>第四章 钱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理想大学的追求<br>第一节 明讲学精神,为故国招魂<br>第二节 探赜中国历史传统,树立人文主义教育精神<br>第三节 新亚书院:现代新儒家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贵实践<br><br>第五章 现代新儒家:中国近现代一支重要的教育流派<br>第一节 归宗传统文化,强调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功能<br>第二节 高扬人文主义教育旗帜,着力解决现代社会人生问题<br>第三节 相对开放的知识观与博通的人才观<br>第四节 吸取传统教育智慧,补救现代学校教育之弊<br>附录本书五位新儒家学、行大事记<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