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theoretical practic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51109
  • 作      者:
    (美)迈克尔?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著作——它在各方面都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本处处闪耀着思想火花的作品并不是要讲述人类学从何而来,它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学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将往何处去的问题。该书的发行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玛丽·道格拉斯,伦敦大学学院大学
  这是一本十分引人入胜的不寻常的著作!它既汇集了不同学者的思想,同时又是一部作者个人的作品。赫茨菲尔德不愧为“击剑”大师,他将同事的著作吸纳为己有,但同时又巧妙地躲避开它们的“剑峰”。该著作处处充满睿智,使学者间的对话能够进行到底。像这样的“教材”应该更多一些才好。
  ——玛丽莲·斯特森,剑桥大学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书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它旨在对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做一个总览。该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材,它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人文视角与科学视角之间、在象征与实质之间开辟一片“积极的中间立场”。著名人类学家迈克尔·赫茨菲尔德摒弃传统的学科布局,将他的同行——那些在人类学各领域中的专家——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对话空间,来探讨如何让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照亮并揭示那些隔岸观花的研究所无力企及的人类状况。
  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学术作品,它展现了人类学家长期从事的理论研究和一向坚持的伦理道德感,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在批判种族主义以及其他缺乏宽容感的人类行为中始终都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该书所探讨的话题涉及人类学研究中的各个领域,学生们能够从中对该学科进行宏观的把握,但或许更重要的是,读者将发现,在一个通讯与交流接触日渐频繁的今天,他们可以透过该书对文化和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现象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迈克尔·赫茨菲尔德,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目前出版著作7本,论文数篇。曾任现代希腊研究协会会长和欧洲人类学学会会长、《美国民族学家》杂志主编。曾获斯特雷奖(1994)、皇家人类学学会里弗斯纪念勋章(1994)以及多项研究基金,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基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认识论
  悬而未决的知识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曾就社会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区别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是这门学科的确切名称更多地意味着这是一门地方性的学术历史,而不具有任何实质上的区别。这门学科归根到底是一门经验的学科,但它是否也是经验主义的却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本书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二是本学科对民族志研究及撰述的依赖性。在此我们应尽力摒弃后者所隐藏的简化论的观点。一方面,不应过分相信那些当场的和实用的研究所提供的证据,同时也不能将所谓的“民族志过于自负的权威性”批判得一无是处(其中较为激烈的批判可见Clifford,1988),人类学应该介于两者之间,不偏不倚。从历史角度而言,这一立场是很有意义的:民族志撰述者的观点可能隐含着殖民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大多数人类学家对此深表忧虑,也进行了批判(例如Asad,1973;Clifford & Marcus,1986)。殊不知,这些批判民族志的人类学家本身就带有这种偏见,并在实践中娴熟地加以运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他们对这些隐含的殖民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过于敏感,反倒使得自己的田野工作一开始就带有了一种过于丰富的批判情结。
  格尔茨1973年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_《深描:朝向文化的阐释理论》(Thick Description: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在文中,他将文化的阐释和人类学等同视之,并宣称文化的阐释“并非是为了寻求定律的实践科学,而是为了寻求意义所作的阐释” (Geertz,1973a:5)。这一观点无疑过于极端片面,对这门学科的困扰总是挥之不去。和其他任一学科相比而言,人类学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它究竟属于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尚无定论。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定位:作为理论实践的人类学
人类学:对常识的批判
历史及理论渊源之谜
人类学和认同政治
学以致用
从常识到多感知: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理论实践

第二章  认识论
悬而未决的知识
探寻的认识论
选择立场
相对的相对论
建构文化
视觉主义
地区和自我
反思和后现代主义
经验的反思
动因和实践

第三章  历史
各种历史的历史
方法论问题
使展演文本化
过去为什么会变得合法?
殖民主义及其持久影响
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交会
过去之于现在就如同传统之于现代吗?
到处弥漫的二分法

第四章  经济
情境中的经济
物质生活的地方理论
商品和礼物:物质的社会生活
没有用于贸易的商品
商业协作与家庭生产: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经济体系:社会的、政治的还是文化的?

第五章  政治
对“权力”研究的批判性回顾
权力与权力的表象
政治机构与政治网络
政治礼仪:仪式与权利
从后民族到多元文化:新的研究视点

第六章  边界、交点与分类群体
支离破碎的定论
鳞片与孔隙
由城市到交点(Nodes)
必要的区分: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交流主义
对方法论所做的修正
交点、边界与群体的重新分类

第七章  发展论
作为文化实践的干预行为
发展人类学中的文化与经济
措辞与关于发展的人类学
人类学与发展:实现新的实践理论、实现新的理论实践
实现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展时代的人类学?

第八章  环境论
作为范式的实践行为?
生态木偶剧:环境决定论的故事
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唯物论
反应与分歧
文化相对论及其含义
什么是“自然”?
环境话语与人类学的观点

第九章  字宙论
在宇宙中生存
大众神正论与教义神正论
神话与宇宙哲学
时间与“瞬间”
仪式与宇宙秩序
宇宙哲学与表象
认知与宇宙哲学

第十章  苦难与学科
学科、标准和关怀
古典遗产:重温神正论
苦难之为教育学
物与人
亲属关系与神正论
苦难政治经济学
司法制度和官僚体系对苦难的盗用
提供证词

第十一章  感官
常识、感官
感官人类学?
受到挑战的三种假想
感官与系统知识
本领域的奠基工作
感觉未来

第十二章  秩序的展示
秩序的工具
转换:仪式的超逻辑
官僚秩序和国家展演
呈现:展演的超逻辑
反抗之地,服从之地

第十三章  美学
艺术之声
其他美学
第十四章  传媒
规模宏大的密切关系
想象,身份,权力
媒体的背景
政治舞台:观众和选民
娱乐性与严肃性:对平凡的赞扬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