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
佛家告诫自己的信徒,要不辞辛苦地去追寻心中的道,在追寻的过程中,选择一种积极的方式,入世寻道。同样的道理,面对人生的选择,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渔竿和渔篓,这是一个在佛门中广为流传的智慧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出外旅行,因为迷路而越走越远,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眼看着所带的食物都没有了,而要返回家乡又是不可能的。
正在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渔篓里还有一些鱼。他们立即向老人求救。
老人说:“从这里走到有人烟的地方,至少有七天的路程,我手里的两样东西分别送给你们,请你们自己看着渡过难关吧。”
老人请他们自己选择,要么要渔篓里的那些鱼,要么要钓鱼竿。
说到这里,很多人想到了一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结局却不是这样。
年龄大些的要了鱼篓里的鱼,他说:“我没有力气钓鱼了,我吃着这些鱼回去。”他拿着渔篓就上路了。年轻一些的拿了钓鱼竿以后,心里想:有了钓鱼竿就去找有鱼的地方钓鱼,这样边吃边走,也没有问题。他很高兴地从老人手里接过钓鱼竿就上路了。
几天以后,拿了鱼的那个人把鱼都吃光了,但是他仅仅走了一半的路程,在他要开始下一半路程的时候,他饿死在了路上。而拿了渔竿的人呢?他拿了钓鱼竿以后就寻找能够钓到鱼的地方,当他距离有鱼的地方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他再也爬不动了,他也饿死在了路上。
过了很多年以后,又有两个年轻人同样因为迷路来到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样,他们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手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钓鱼竿,一样是有些鱼的渔篓。他们向老人求救,老人依然分别送给他们每人一样东西后就走了。
两个年轻人是好朋友,他们商量,我们不能分开,两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比一个人大,我们共同吃着这些鱼去寻找能钓鱼的地方,边钓鱼边向有人烟的地方靠近就有救了。果然,他们渔篓里的鱼将要吃尽的时候,他们又找到了有鱼可钓的地方。他们一个上午就钓到了十多公斤鱼。然后,他们把钓的鱼晒成了鱼干,继续向前走。不久他们又发现了可以钧到鱼的地方,他们又钓了很多鱼。十天以后,他们成功地从死亡之地突围,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通向成功的路有千万条,需要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行走,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成功的终点。在同一种境遇之下,聪明的人更善于分析利弊,以积极的态度去选取一条最适合自己走的路。就像故事中后面能够合作的两个年轻人,他们懂得根据现实条件调整步调;但相反,如果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你不懂得将理想和现实结合,最终只能无功而返,甚至一败涂地。
理想是美好的,但同样需要考虑到现实因素,需要你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态度和方式去实现,这就像佛所告诉我们的,人世寻道,人世,就要适应“世”,适应它,你才能走向成功。
因此,要想完美自己的人生,就需要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柳暗花明,人间总有路可走
总是有很多人哀叹自己命运不济,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免仰望苍天,心若死灰,这样的人已然认为自己无路可走,而事实上,世上的路有千千万万条,不管是谁,终归可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庄子认为,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的境况无论多么糟糕,总是会有路走下去。一个人要做的只是,在糟糕的境遇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只有努力上进,才能摆脱困境,走向成功。
庄子的《人间世》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支离疏的人,他的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
比起他,很多人要幸运得多。也许我们出自贫困之家,比起出身豪门的人,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想一想,我们尚且有健全的身体,而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都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更何况我们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