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借助知识学习和自然规律之间的"损益关系",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主张提供哲学基础。老子认为,借损益之道修"无为"境界,即掌握学问越深厚,认识"无为"越深刻。学习知识提高修养,是日积月累、与日俱增。学习越是深入,认识越是提高,遵循客观规律就越会减少人为因素。将人为因素减到最低限度,减到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把顺应自然的不妄作为用之于治天下,就能够无所不为。想赢得天下就要善于顺应自然、不生事端,否则就不能赢得天下。<br> 只要有人,人与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的智性决定了人有问天、胜天即探究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和作为,这又反过来促进、加深了人对人天关系的认识。人究竟在何种范围、何种程度、何种对象、何种结果上能够问天、能够胜天,这是没有绝对结论的。老子是从绝对尺度来看待人天关系,显然是绝对正确的——尽管这一推论并不能实证。用绝对的、终极尺度来裁量相对的时空、具体的对象,这是老子"无为"之说的思维路线。然而,要相对时空中具体的人在具体问题上服从绝对理念,是不现实的。因为它不符合人的私性、智性的本能。这也是"无为"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修而不能为乃至不会修的根本所在。<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