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经的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50966
  • 作      者:
    丹明子解译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另老子一词在口语中有多种用法。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说即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的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仅有五千言,却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构造了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宏大框架。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获得《道德经》所蕴涵的思想的指导与启迪。《道德经》的精髓也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惊羡。
  也许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认为《道德经》深奥难懂,所以才会望"道"兴叹!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和阴阳变幻的玄妙;《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时代的战乱、社会的不安定、人事的纷争、生命的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例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的思想,告诉人们清静无为可以养神长寿;"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的观点,说明世事常变化、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福祸相互转化的道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教导人们不要追名逐利;"无为而治"的观点,又指出了领导艺术的至善境界。
展开
内容介绍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纱;《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面且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这本《道德经的智慧》,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巾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人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巾,从我们身边的细微末节就能够体会到老子的思想。
展开
精彩书评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
  老子思慧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容表现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手法。《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卢川芳郎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
展开
精彩书摘
  先来听一个故事:五代时有个宰相名叫冯道,冯宰相养了不少门客。所渭门客,就是一种闲人,寄食在名人的门下,有时帮助名人出出主意。有一天,一个门客给别人讲老子的《道德经》,不想一开篇就遇到了天大的难题。古时候讲忌讳,尊者的名字不能随便说(不像现在的人,儿子敢跟父亲称“哥们儿”)。“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可怎么讲?“道可道”,实在是不可道,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这位门客没有想到,其实他的这句话是歪打正着地一下子触及到了“道”的真谛。道的确是不可说的,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这里,老子为我们讲述了“道”和“名”的概念,以及“无”和“有”的真意。朱子曾经说过:“道就像路一样,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所有的天、地、人、物都在遵循的规范,就是“道”。
  《老子》一书之所以又名《道德经》,究其原因有二:第一,它要阐明的观点就是什么是“道”;第二,它要阐明的观点就是什么是“德”。
  古时候的人决不懂得什么是“上网”,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和“手机”。“文革”时期的语言,现在的年轻人便不太明白;而黑道上的“切口”,局外人也听不懂。老子说,你要想了解现实中事物的变化,研究概念就可以了;你要是还想研究概念产生之前的那个无名宇宙的奥妙,那你就得用另一套语言系统才行。至于这另一套语言系统是什么,还真不好说。
  其实,研究宇宙奥妙的语言不只一套,有科学家用的,他们阐述观点的语言多是术语,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听不太懂的;有佛家用的禅语,这种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悟性,也很难明白。而老子告诉我们时,所用的又是另外一种语言,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如果不是有道之士,也无法明白它的深远含义。这种语言就是“悟语”。不仅要参悟语言,就连心灵都得进行悟透,抛却欲望、忘却宠辱。所以说“常无欲以观其妙”,是无心得之。
  道,既然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下“道”的含义吧!在天地生成之前,这个“道”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之中了。所有天体的运动与变化,都有“道”的迹象可寻。在这里,“道”所呈现的这一规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自然规律。当天地形成之后,“道”这种规律,就自然而然地存于世间万物的生长、活动、变化,以至灭亡之中了。
  道,在天地未分之前就一直存在着;在天地形成之后仍然存在,并且能被我们意识、感觉得到。虽然我们无法看见和听见它,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存在,并且依旧按照它所设定的轨迹行走着。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了解这种客观规律,让它成为我们的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自从有概念开始,这个世界就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实有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缥缈的宇宙。一个可以用肉眼看见,另一个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得到,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心灵。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并且依靠它们进行着生产活动,也依靠它们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从而成为地球的主人。然而,我们人类的语言和思想活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想认识和掌握这百亿年前就已存在的“道”,还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人类是一个充满信心的物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寻找和认识这种古老的终极规律。正是在这种永不停歇的探索和发现中,我们了解到人生和宇宙大道之间的距离,并且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让我们去思考宇宙大道和人类自身的真意。而提出这一思考方式的就是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述了“道”是宇宙间所存在的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大规律,而这种规律似乎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之中,但却无法被我们掌控。因此,在我们了解和认识它的过程中,就需要一个词冠于这个规律之上。然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种大规律,也不可能有一个长久的、恰当的名字予以冠之。这就是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宇宙大道同样是在不停变化的,所以它的奥妙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不见可欲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抟气致柔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道废焉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73"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76"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脱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各得其所
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不知知病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跋:译者的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