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周易》与中国文学的形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071765
  • 作      者:
    沈志权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院课题成果。
展开
作者简介
    沈志权,1956年生,副教授、记者,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在报社、党政机关、高校工作。工作之余,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百余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周易》虽为占筮之书,然其经、传却孕育着中国文学的胚芽,于占筮之树绽放出文学之花,对中国文学的形成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肇始发端之功。《与中国文学的形成》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周易》,为本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了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参照体系,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1.模仿说
    这是文学艺术起源诸说中一种最古老的理论,由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他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的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①亚里士多德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只是由于模仿的对象不同、所用的媒介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出音乐“模仿善的或恶的灵魂。”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亦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文学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影响极大,直到十八世纪末期,西方现实主义理论一直没有超出过模仿说。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类似于文学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说的是伏羲通过仰观俯观、远取近取的方法,模仿自然人类事物创设了八卦。《小畜·象》亦云:“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是说风在天上吹行,卷动云彩变幻出多姿多彩的景象,这是天地文章,君子可用以模仿效法它,写出美好的文章。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周易》本占筮之书
二、《周易》是先民的智慧宝典
三、《周易》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百科全书
四、《周易》是华夏文化的源脉

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文学起源诸说
二、文字与文学
三、周易: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三章 《周易》的文学样式
一、诗歌之雏形
二、寓言之萌芽
三、散文之前驱
四、小说之胚基
五、戏剧之因子

第四章 《周易》反映的社会生活
一、社会经济
二、国家政治
三、洪荒争战
四、婚姻习俗
五、其他

第五章 《周易》的形象思维
一、“观物取象”“法象制器”——具象思维
二、“精义入神”“周流六虚”——意象思维
三、“言曲而中”“事肆而隐”——隐喻思维
四、“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联想与想象思维

第六章 《周易》的意象原型
一、龙
二、马
三、水
四、雷电
五、飞鸟
六、羊与狐

第七章 《周易》的结构特色
一、经传合璧
二、文象并构
三、六位成章
四、三才一体

第八章 《周易》的文学表现手法
一、描写刻画,传神逼真
二、叙述事件,形象生动
三、善用象征,寓意旷远
四、巧设比兴,贴切自然
五、引用典故,言简意赅

第九章 《周易》的语言艺术
一、因象设言,其辞幻约
二、言简意赅,以少驭多
三、长短随意,韵散不拘
四、文辞精美,语意隽永

第十章 《周易》的文学观
一、“天人合一”与“神道设教”
二、“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
三、“阳刚阴柔”与“刚柔有体”
四、“变动不居”与“动静有常”
五、“衰世之意”与“忧患”著书

第十一章 《周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附录一 关于《周易》与文学以外的几点思考
附录二 《周易》白文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