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幻想即现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7946018
  • 作      者:
    曾奇峰著
  • 出 版 社 :
    希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最有影响力、拥有最多受众,最多读者的心理治疗师,邀你走进你不知道的你自己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心理治疗师的语言就是你的药……<br>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展开
作者简介
    曾奇峰,精神科医生,曾著有《你不知道的自己》。
展开
内容介绍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人真的是这样一种动物,没有情感,会被“饿”死;情感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最好。从这一点来说,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展开
精彩书摘
    人既然是大自然的创造物,就不可能超越大自然事先设计的方案。一个人能够做的,仅仅就是在大自然预设的方案内,尽可能活得好一些,或者说尽可能活得像个人。不管是由于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还是成为神的愿望,都是需要我们忍受的,忍受的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br>    是人,却不安于作为人,实在是人的一大特点;鸟就不会不安心作为鸟。心甘情愿做人,真的是谈何容易。好在世界上还有心理治疗这等事。套用康德的话,“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br>    我一直都梦想写几本心理小说。读了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感觉他在我面前树立了一座大山,既冲击了我的自信,又刺激了我的攀登欲。这实在是一本杰作。小说一开始就把一切都设置在死亡威胁的背景中,作为主人公的治疗师只有一年的生命,这就使整个氛围都变得极有张力。然后情节在变化的时空、跌宕的情感、错综的关系和貌似深刻的思想中展开。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起来,因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本书编辑王素琴说得更有深层心理学的味道:舍不得那么快读完。<br>    我们在美国的上海朋友童慧琦因为一个读书小组的活动,曾经与亚龙每周见面一次,读他正在写作中的书,谈阅读的体会和感想。她记录了一些他们的活动内容,十分令人神往。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治疗界的专家们,也能把他们的学问以心理小说的形式,跟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跟普通读者分享。
展开
目录
    序一:精神分析的俗人<br>    序二:奇峰文集序<br>    第一辑 缓慢地奢侈着<br>    先站稳再迈步<br>    缓慢地奢侈着<br>    享乐的级别<br>    假如别人不懂你 <br>    精神的慈善<br>    懒惰是别样的勤快<br>    信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 <br>    超越“健康的咒语”<br>    被治疗成一个人<br>    别说太正确的话<br>    游戏的境界<br>    唯有温暖御风寒<br>    信仰与心理学<br>    希望是心灵的阳光<br>    也算是天人合一<br>    曾经沧海难为水<br>    情感的品质<br>    问世间钱为何物<br>    <br>    第二辑 学习活着<br>    弗洛伊德:直面心灵的伟人<br>    以善意的名义恶毒<br>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人生<br>    爱字之前无需定语 <br>    被期望虐待<br>    爸爸的一半是男孩<br>    超越命运<br>    作为诱饵的疲乏感<br>    哀伤与坚强<br>    被肢解的生活<br>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br>    对成熟的迷信<br>    对痛苦成瘾<br>    福与祸<br>    行动崇拜 <br>    学习活着 <br>    因为痛所以记得<br>    这是怎样的男人和女人啊<br>    子弹射向了谁 <br>    走出父母婚姻阴影的女儿<br>    言如其人 <br>    父母的“逆反心理”<br>    <br>    第三辑 花枝乱颤<br>    守卫自己家庭的疆土<br>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br>    问你伤害要多深<br>    人与他自己制造的世界 <br>    不必要的提示 <br>    为了未来的回眸<br>    那一阵醉人的花枝乱颤 <br>    亲情的缺憾<br>    僵硬的自我边界<br>    被流行语污染的语言 <br>    抱怨——自处低下的难堪<br>    被网络阻隔的亲情 <br>    心理创伤的视角:乖学的和人文的<br>    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安全 <br>    抑郁症相关问题<br>    感谢女儿<br>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br>    为了离别的纠缠 <br>    我的“中德班”十年<br>    惩罚、自我边界与抑郁 <br>    一个人的学派<br>    《心理月刊》问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