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本书出版以来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好评,也收到社会的良好反响。不断传来的加印消息,说明此书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在此向大家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
再版之际,与大家交流一下当初写作的动机和当下的思考,以及关于本书的修改和未来的期待。
当初我们的写作意图就是想说说学生的心理故事,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但写着写着我们发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故事有所不同,教师应对的方式也该有所区别。所以,就写成了《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读懂小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咨询手记》《读懂初中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咨询手记》三本书。它们分别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建议。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与教师、家长的心理困惑、做法息息相关。教师和家长不仅是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解铃人,而且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系铃人。因此,我们又撰写了两本关于教师和家长心理的书:《做内心强大的教师:教师常见心理困惑解析》《透视孩子的心理世界:给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
几年过去了,学生的问题、教师的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肆虐全球的疫情对学生的心理、亲子关系等都造成显著影响。所以我们补充了一些符合当下情况的案例。书中人名均为化名。修订后的各书更贴近读者的实际需求,也更具指导性。
岁月催人成长。我们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对“读懂学生”这四个字也有了新的理解。本书第一版记录的48个心理咨询案例,主要从问题出发,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剖析、澄清实质和辅导学生。现在,我们觉得“读懂学生”还应体现在理解、接纳和引导上。我们应该读懂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特长、心理特质和困惑特需,并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上,开发更多有趣的、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以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这几年我们走访了一些学校,接触了一些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们渴望获得更多读懂学生、家长和自己的方法与技能。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他们希望能有人给予指点与示范。这些交流让我们觉得自己有义务做好这项工作。所以,我们将本书修订再版,继续发掘新话题,希望能为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做点儿贡献。
序 言
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普遍集长辈的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成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多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我们在整理以往的心理咨询案例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困惑、成长烦恼、人际关系和心理障碍四个方面。
在学业方面,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新环境、新同学和新老师,学生不知该如何应对。“零起点”入学的小学生适应能力明显偏弱。一些初中生入学后,面对同学间的学习竞争显得很迷茫。有些学生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焦虑,考试时头脑一片空白。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在考试中出现无法发挥正常水平的情况。某些家境富裕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把学习视为苦差事,甚至出现花钱雇同学替自己完成作业的现象。
在成长和人际交往方面,学生存在与同龄人交往不畅、性格孤僻、喜欢抱怨别人、不接纳自己等情况,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与冲突。有些学生内心很孤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情绪起伏较大,易冲动,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常采用搞恶作剧、说谎、打骂他人、顶撞教师等不恰当的表现方式。随着父母离异、家庭不和、亲子间缺乏沟通等现象增多,许多学生缺乏安全感,出现自卑、叛逆等心理。这些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接触中,难以交到知心的朋友,难以融入班级群体;在与家长的相处中,缺乏信任与感恩,亲子关系疏远、冷漠,甚至冲突、对立。
在心理误区方面,有的教师总怀疑学生得了某种心理疾病,常常在网上寻找案例,然后对号入座地判断学生是否患上了“抑郁症”“多动症”“人格障碍”“强迫症”等,并不自觉地给学生贴上有心理障碍的标签,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有些学生则通过吮吸手指、暴饮暴食或其他异常方式来发泄不良情绪。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转介给专职心理教师或心理医生诊断处理。教师千万不能妄加评判,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耽误学生心理干预及治疗的时机。
作为过来人,教师更应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状况,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呈现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隐藏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清晰展示咨询的脉络,本书采用故事叙述和心理对话的方式写作,以增强案例的可读性。案例后的“聆听手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案例类型和诊断结论。
衷心感谢合作者吴权和黄莉莉两位老师。她们克服工作繁忙、家务繁重、身体不适等困难,认真写作,精心修改,使书稿得以顺利完成。感谢陈明梅、吴安和徐涛三位老师提供案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