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本理论
2.1 概述
色谱法研究的基本点是首先要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然后再对各组分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或收集。要对某一样品进行色谱分析,首先需要知道在什么模式上各组分能完全流出,流出来的组分是否能被分离和定性。要想使两物质(即“物质对”)分开,就要使它们的流出峰彼此相隔足够远,而且峰宽要窄。两物质流出峰之间距离的大小与它们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组分是否能被保留或流出,也与分配系数有关。而在研究平衡时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与物质(包括研究对象、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分子结构和物质间的关系时,必须首先研究分配过程的热力学,这是色谱学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它是发展和选择高选择性色谱柱和进行色谱定性的理论基础。
两个色谱峰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还不一定能完全解决“物质对”的分离问题。例如,即使两峰间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因为每一个峰的宽度很宽,以至于相互重叠,这时两物质仍然分离不开。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分离,除要满足两峰间有足够的距离外,还要求峰宽要窄。色谱分析的定量是根据峰的形状和面积而进行的。为了准确地定量也要求峰宽要窄,峰形要好。峰的形状和面积是色谱定量的基础。峰形的预测是最佳条件选择的基础。色谱峰的宽窄与峰形和物质在色谱过程中的运动情况有关,即和物质在流动相、固定相中的扩散和运输速率有关,也与柱外效应有关。这是色谱过程动力学的研究课题,也就是色谱学理论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它是发展和选择高效能色谱柱与高效能色谱方法以及进行色谱峰形预测的理论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