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研究的范围、思路、方法和难点
众多的思考群体对同一个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除了彰显着问题本身的多元价值外,还印证了他们在概念思维中都看到了“不断开拓的地平线(horizon)”(海德格尔),而没有站在概念的巅峰,妄称进到了问题的“终极境界”,或像海德格尔那样,“将问题推究到无可再退的终极处”。但前人的研究结论也许最忌讳的就是被后人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或被片面牵强的押上所谓理性的审判台。近年来,习惯概念确实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逐渐浮出了水面并不同程度地“中心化”,有不少人已经对它的来源、作用、养成、改变等进行了不同视角的阐述,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论证作用和如何操作的层面上,真正从哲学的意义上深入的探究还很少。至于从教育哲学的维度来反思习惯培养和养成的“形而上”问题,更是屈指可数。这也正是本人得以立足并尝试进行挖掘的一块新的领地。既然找到了目标,进行一番冒险也是值得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思”的意识和写作的态度。唯此,才是哲学的问题意识的真实体现。当然,我们也希望能为目前的教育哲学研究话语增添一些异样的声音,努力去改变激情和理性之间时常会出现的紧张关系。
如果说,我们对习惯问题在哲学领域内还希望有所创新的话,那么,也绝不敢对别人的成果进行完全的否定和颠覆。因为,“历来哲学的创新只是一种添加,而不是扫地出门式的革命,尽管它总以革命的抱负和声势登场”。①当然,任何哲学追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构造一个围绕概念的抽象的宏大理论体系,同时还要致力于使“理论世俗化”或“理论下嫁”。对于本文来说,就是希望在一个新的语境中铸就新的语言游戏规则,导出新的问题域以及新的话语逻辑,打通习惯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现实直接“对话”的渠道,从而推进现实中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进程。由此出发,本研究的范围也就限定在三个部分:第一,什么是习惯及为什么要形成习惯;第二,习惯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第三,如何形成良好的习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