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少年时代<br>一、“复盛馆”冯家<br>二、武昌家塾的新风气<br>三、在崇阳县衙的感悟<br>四、唐河高小的“预科”<br>五、上海中国公学<br><br>第2章 北大学子<br>一、初临“沙滩”的见闻<br>二、走进学问的天地<br><br>第3章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br>一、初抵纽约<br>二、神交柏格森<br>三、拜访泰戈尔<br>四、赫贞江畔的沉思<br><br>第4章 清华园的教授生活<br>一、重返开封<br>二、燕京教坛<br>三、水木清华<br><br>第5章 在“南渡”岁月里<br>一、抗日烽火<br>二、游访欧洲<br>三、讲演风波<br>四、西南联合大学<br>五、“贞元六书”<br>六、凤凰涅槃<br><br>第6章 重返北京大学<br>一、“三反”“五反”<br>二、四级教授<br>三、“家有乃贯,膝下无子”<br>四、学术良心<br>五、“树立一个对立面”<br>六、旧史新编<br><br>第7章 晚年的坎坷与求索<br>一、“文革”前夜<br>二、“反动学术权威"<br>三、“旧邦新命”<br>附<br>年谱<br>主要著作内容摘要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以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兼哲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及常委。曾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与学术追求。他参照西方学术方法写成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建构了“新理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领域的重要成就与巨大贡献,使他成为现代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