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61048
  • 作      者:
    李维武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李维武,男,博士生导师, 1949年生于武汉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先后读完本科、硕士生、博士生,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起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同时担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李维武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中国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治学特点,既对先秦两汉哲学有过认真探讨,更对20世纪中国哲学作了深入钻研,特别对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和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思想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与阐释。著有《中国哲学史纲》、《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与何萍合著)、《现代新儒家学案·徐复观学案》、《吕不韦评传》、《王充与中国文化》、《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何萍合著)、;编有《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 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徐复观与中国文化》、《徐复观文集》五卷本:发表论文百余篇。近年来的主要论文有《儒学生存形态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转化》、《全球化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与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阐释》、《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徐复观对中国史学精神的阐释》、《徐复观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之路》、《1919:李大钊的思想足迹》、《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等。近年来,李维武教授正力图从文化哲学、道家思想、近代长江流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不同视域,来进一步拓展、深化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他还提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强调关注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运动所提出的具有哲学意味的重大问题,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开展包括西化思潮、女性主义、教育哲学、土家族思想现代化转型等在内的以哲学史为中心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所开展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的有关思考与探索。作者认为: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人物众多、思潮纷纭、立论各异、见解歧出,可谓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此时期内,中国哲学实现了由古代形态而近代形态而现代形态的转换。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在中西古今文化及哲学的碰撞、交流与融会之中展开,通过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两者结合的哲学运动而实现。其中最主要的哲学问题,集中在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文化观与历史观问题、政治哲学问题这三个层面上。
展开
精彩书摘
    “五四”以后的各种政治思想派别,都承认科学的这种崇高地位,对科学作了不同程度的接纳。用胡适的话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这个名词就是‘科学’。”①
    二、经验论科学主义的发展
    由严复所开启的科学主义思潮,经过五四时期的空前发展,特别是经过1923—1924年科学与玄学论战,形成了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胡适、丁文江和王星拱。
    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力图从哲学上建构科学主义思潮的内核,其基本纲领可以用他们的两句话来概括:“哲学是假科学”(胡适语),“科学是真哲学”(丁文江语)②。所谓“哲学是假科学”,是指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是非实证的、非科学的,应当加以拒斥;所谓“科学是真哲学”,则强调哲学应当走科学化、实证化的道路,建立科学主义哲学体系。然而,胡、丁、王在理论上又各有偏重与特点,从不同方面对这一纲领进行了发挥或修正。
    丁文江深受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和现代实证主义原则的影响,从经验出发,对于形而上学作了坚决的批判。他指出,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史,是一个科学各部门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哲学家那里,形而上学作为根本哲学,包罗了宇宙人生的一切重大问题,但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各种科学部门相继独立出来,哲学只剩下本体论这块地盘;而进至20世纪,哲学又出现了科学知识论这一新的科学的哲学,主张感觉经验是我们知道物体的唯一方法,而感觉经验之外的本体则是不可知的,应当存而不论。这种科学知识论成为了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向。
展开
目录
自序
一、研究方法与思维空间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形态、问题与思潮
“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刍议 —— 对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新阐释 —— 韦政通著《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读后有感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37)
哲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重构以及思想史空间的拓展 —— 李锦全老师的有关思考及其启示(48)

二、哲学转型中的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
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百年回顾
现代新儒学重建本体论的贡献与困境
论熊十力的哲学观
冯友兰?洪谦?维也纳学派
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与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
徐复观消解形而上学的思想历程及其意义与局限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可贵探索 —— 冯契先生《〈智慧说三篇〉导论》初探

三、哲学转型中的文化观与历史观问题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在上海的崛起
现代新儒家对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反思 —— 以梁漱溟、冯友兰、徐复观为中心
关于西化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 张世保论西化思潮二书序

四、哲学转型中的政治哲学问题
徐复观与唐纵:20世纪40年代的“改革”梦
张世保著《陈序经政治哲学研究》序
何卓恩著《195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序
政治儒学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思想世界的影响

五、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
儒学生存形态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转化
《老子》的“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与20世纪中国哲学中的科学与哲学的划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之路
中国哲学的继往与开来 ——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哲学观及其启示

六、湖北地区与武汉大学的哲学传统
湖北地区的心学传统及其意义
王星拱与20世纪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
李达所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色的性格
萧萐父老师大学毕业论文《康德之道德形上学》发现记

七、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
走向21世纪:中国大陆哲学的历史性变化
20世纪中国哲学中的个性化失落与重建
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附录
李维武学术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