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子其人其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657690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孔子其人其道》由赵又春编写。千百年来,不同论家与著作评说孔子和《论语》,见仁见智。但,只要他们的解读,能对读者产生一定的作用,那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孔子其人其道》中,赵又春先生重新认识和评价孔子其人,从文化的角度与历史的眼光,还其本真,现其本然,客观地观察和理解了孔子之道的时代意义与普世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出身和少年时代
    匡亚明先生说:“叙述孔子生平,看来容易,其实很难。”(《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以后凡引匡先生文字,皆出自此书,不再作注。)情况确实如此。这是因为,论及孔子身世、经历的著作也是很多的,人们对材料真伪的判断、选择不一样,有人还不惜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有意歪曲、附会,甚或把公认为确凿的史实硬说成前人的虚构,于是,尽管孔子只有一个,作为“客观存在”的他的生平事迹,要讲得准确,得到公允,却很难了。本书不想对存在争论的诸多说法进行辨析和考证(这也是我力不胜任的),而是贯彻三个原则:①宜粗不宜细,就是说,只选择对于孔子思想、主张的形成可能有影响的事实加以叙述,无关乎此的,就不多涉及了。②从众不求奇。关于孔子的传闻、逸事、趣谈,很是不少,大多真伪难辨,我只选取那些得到较多的人认可的加以介绍,不追求所谓的“可读性”。③讲述务求达到既合事理又合逻辑,即对于“可靠文献”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论、表现,也必须判定为切合当时的情境,亦不和孔子的其他说法与行事相抵牾之后,才予以采纳。凭着这三个原则,我估计下面的介绍将得到学界的首肯。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孔子其人
一、孔子的生平
(一)出身和少年时代
(二)成年以后的经历和遭际
1.国内奋斗:前534-前497年
2.漂泊生涯:前497-前484年
◎居卫前期:前497-前493年◎
◎居陈期间:前493-前489年◎
◎居卫后期:前489-前484年◎
(三)平静的晚年生活:前484-前479年
二、孔子的人格定位
(一)孔子是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1.修炼
2.境界
3.回报
(二)孔子是个为理想献身的人
1.选择走改造社会的入世之路
2.将道德目的纳入社会理想
3.始终充满信心
4.“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孔子是个极有智慧又非常务实的人
1.待人的智慧
◎待人的一般原则◎
◎如何交朋友◎
◎如何识人◎
2.处事的智慧
3.修己的智慧
◎如何处理德才关系◎
◎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
◎如何看待个人名望◎
(四)孔子是个伟大的老师和教育家
1.孔子办学的伟大成就
◎成就之一:开“学移民间”之先◎
◎成就之二:为如何办学提供了基本思路◎
◎成就之三: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
2.孔子的师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谦虚和有恒◎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牺牲精神◎
3.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般教育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部 孔子之道
一、绪论
二、《论语》重要章句误解辩正
三、复礼——孔子思想白勺出发点和归宿
(一)引言
1.孔子面对的礼是什么?
2.孔子要求复礼是替谁说话?
3.孔子的复礼主张是不是乌托邦?
(二)孔子心中的礼之一
1.礼是社会的“致和剂”
2.礼的根据在于“让”
3.复礼须是真情实感的外现
4.礼的具体形式是变化发展的
(三)孔子心中的礼之二
1.礼是治国施政的最好手段
2.礼是德行的“操作标准”
四、孔子的仁概念
(一)孔子要用“仁”概念说明什么?
(二)仁概念有四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含义
1.“仁”即仁心——爱人之心
2.“仁”是仁者——有高尚道德的人
3.“仁”乃仁境——人的道德精神境界
4.“仁”指仁政——以仁心施政
(三)对孔子仁概念的几点分析
五、孔子的道德思想
(一)关于道德的一般概念
(二)义利之辨
1.“义-礼-利”链
2.孔子是要人“见利思义”
3.孔子还教人“以道谋利”
4.三点补充
(三)孔子的“伦理概念群”
1.中庸思想
◎中庸首先是方法论◎
◎中庸是教人行事宁可“不及”,决不要“过”◎
◎中庸不是教人做“乡原”◎
◎中庸的“操作标准”是礼◎
2.孝
◎孝的根本要求是“无违”◎
◎孝不仅是养父母,更在于敬父母◎
3.忠与信
4.恭与敬
5.智与勇
6.直、宽、让、好学
六、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理想——回到“天下有道”
1.“天下有道”的内容首先是中央集权
2.好君主是好政治的保证
(二)政治路线——实行德治
(三)德治的基本内容
1.出发点和归宿: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
2.基本要求:为政者身正
3.主要措施:正名
◎名正——政令具有权威性的前提◎
◎正名——纠正违礼行径的突破口◎
◎正名要求举贤才和求实效◎
(四)德治要求的官员形象——君子
1.“君子”的含义
2.德治的保证——官员君子化
七、孔子关于天、命和鬼神的观念
(一)关于天
(二)关于命
(三)关于鬼神
八、总论:究竟什么是“孔子之道”?
(一)《论语》中“道”字的含义——“吾道一以贯之”
(二)对孔子之道的几点归结
1.孔子之道是对复礼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的人性论论证
2.孔子之道是教人道德地行动的人生教诲
3.孔子之道是吁请施行仁政德治的政治诉求
4.孔子之道是实用理性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 孔子的历史命运
一、前言
二、孔子之道的传承和历史演化
(一)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中的孔子之道
1.《孟子》与孔子之道
2.《荀子》与孔子之道
(二)汉代以来:董仲舒给出的孔子之道
(三)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宣讲的孔子之道
(四)上世纪的批孔运动

结束语: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孔于之道这份传统资源?
(一)要让孔子之道进入人们的实际生活
(二)要警惕我们还有一个反孔子之道的传统
(三)要看到孔子之道的局限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