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50173
  • 作      者:
    黄俊杰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主要的问题意识是:《论语》东传日本之后,在日本儒者手上经历何种诠释之转折变化?德川论语学的变化呈现何种经典诠释学的涵义?上述问题意识固然是我过去三十年来研究《孟子》诠释史时问题意识的延续,但最主要的仍是来自最近十年问诵读日本儒者《论语》著作时所获的启发。<br>    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论语》东传日本之后,在日本儒者手上经历何种诠释的变化?德川《论语》学的变化呈现何种经典诠释学的涵义?全书环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日本儒者通过对《论语》等中国经典的重新解释,一方面摧毁从12世纪以降程朱学派所建立的“理”的形上学世界,另一方面也建构了以强烈的社会政治取向而落实于人伦日用之上的实学为特色的日本儒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中日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br>    《论语》这部书是东亚文明的伟大经典,记载两千年前孔子(551—479B.C.)和他的学生的思想与行谊,虽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布帛菽麦之言,但孔门师生却常常体神化不测之妙于人伦日用之间,所以,《论语》一书既充寓日常性之实践,又富于超越性之内涵,两千年来如惊涛拍岸,召唤着东亚知识分子的心魂。孔子的思想世界是数千年来东亚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精神原乡。东亚知识分子向往孔门境界,希望优人圣域,他们留下数量庞大的解释《论语》的文字,成为东亚思想史的重要资产。<br>    在东亚儒学史上,对于“四书”的诠释与再诠释,一直是儒学发展之所以日新又新的源头活水。《论语》一书在中国儒学史中,更是居于核心之地位,从林泰辅(1854—1922)所编的《论语年谱》以及1937年高田贞治编著《论语文献?注释书》,就可见一斑。近六十年来研究中国《论语》学的著作更如雨后春笋,从战后初期的藤塬邻(1879—1948),九十年代以降的松川健二(1932—2007),以及最近的.John Makeham(1956—)与唐明贵(1971—),研究成果至为丰硕。至于以孔子思想为主题的中外学术论著,则更是指不胜屈。<br>    在日本儒学史中,《论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日本儒者影响深远。这部书论述的课题是德川时代(1600—1868)日本儒者对于《论语》的诠释。……
展开
目录
    总序<br>    自序<br>    导论<br>    第一章  从中日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br>    一、引言<br>    二、儒家思想脉络中“经典性”的三个面向<br>    三、儒家的“经典性”三个面向间之关系<br>    四、结论<br>    第二章  从中日儒家思想史视野论经典诠释的“脉络性转换”问题<br>    一、引言<br>    二、经典中概念的形成及其脉络性<br>    三、跨文化思想传播过程中之“脉络性转换”类型与涵义<br>    四、“脉络性转换”中的方法论问题<br>    五、结论 <br>    第三章  日本儒学中的《论语》:与《孟子》对比<br>    一、引言<br>    二、日本儒者“文化认同”的双重性<br>    三、孔子思想中的价值理念与德川儒者的解释<br>    四、孟子易姓革命思想与日本政治体制的紧张性<br>    五、结论<br>    分论<br>    第四章  作为护教学的经典诠释学:伊藤仁斋<br>    一、引言<br>    二、伊藤仁斋诠释《论语》的方法<br>    三、伊藤仁斋《论语》学的思想立场及其对孔学的重构<br>    四、伊藤仁斋《论语》学的论述目的<br>    五、结论<br>    第五章  作为政治论述的经典诠释学:荻生徂徕<br>    一、引言<br>    二、“道者,先王之道也”:孔子之“道”的政治解读<br>    三、“圣人者,道之所出也”:作为圣人的先王<br>    四、“欲求圣人之道者,必求诸‘六经’”:徂徕学中“六经”的地位<br>    五、结论<br>    个论<br>    第六章  日本儒者对《论语》“学而时习之”的解释<br>    一、引言<br>    二、日本儒者解释“学而时习之”章的三种进路<br>    三、中国儒者的解释及其哲学问题<br>    四、朝鲜儒者的解释及其思想基础<br>    五、结论<br>    第七章  日本儒者对《论语》“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br>    一、引言<br>    二、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br>    三、日本儒者对宋儒的批判及其思想史的定位<br>    四、日本儒者与朝鲜儒者的解释之比较<br>    五、结论<br>    第八章  日本儒者对《论语》“五十而知天命”的诠释<br>    一、引言<br>    二、“五十而知天命”的诠释及其发展<br>    三、日本儒者的解经方法之一:“脉络化”解经方法及其问题<br>    四、日本儒者的解经方法之二:“即存在以论本质”之解经方法及其问题<br>    五、结论<br>    结论<br>    第九章  日本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特质:“实学”的日本脉络<br>    一、引言<br>    二、作为“理”学的反命题的德川实学:《论语》诠释学的反朱学面向<br>    三、作为政治论述的德川实学:《论语》诠释学的经世性格<br>    四、结论<br>    附论<br>    第十章  涩泽荣一解释《论语》的两个切人点<br>    一、引言<br>    二、“修养不是理论”:作为实学的《论语》<br>    三、“道德、事实与利益合一”:义利关系的新解释<br>    四、结论<br>    志谢<br>    参考书目<br>    人名索引<br>    名词索引<br>    《论语》篇章索引<br>    《孟子》篇章索引之上的实学为特色的日本儒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