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丰饶的地方“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吐鲁番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一方面,它是中原通西域的必经之地。
往东经哈密与河西相通,往西北沿天山北侧可直达伊犁,向西南沿天山南麓可直达轮台、阿克苏。另外,往南穿过沙漠可到楼兰,与丝绸之路“南道”相通直达和田、喀什。另一方面,它又处在天山北部游牧民族通往塔里木盆地诸国交通的必经之地。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吐鲁番始终是中原王朝与草原游牧民族政权争夺西域的焦点地区。但也正是这种反复的争夺和拉锯战,加速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融合。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迷人的葡萄沟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1公里处。从吐鲁番市出发,行车半小时,便到了素有火洲“桃花源”之称的葡萄沟。葡萄沟实际上是一条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峡谷,因盛产葡萄而闻名。葡萄沟的两侧山坡上,由于干旱缺水,除稀稀拉拉长有几棵零星的胡杨树外,几乎寸草不生。可葡萄沟内却别有洞天。靠终日流淌着的天山上融化的雪水。沟内绿树成荫,葡萄架成片,潺潺流水,风光旖旎,到处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最诱人的还是那挂满枝头的葡萄,似遮天的绿云、铺地的绿毯,绿得纯洁而耀眼,绿得滴翠而迷人。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十几个品种。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圆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瑙。而有的绿若翡翠,还有的洁白像水晶,使人眼花缭乱。深绿的、黑红的、黄白的、绛紫的、浅褐的,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
在连成片的葡萄架下,为方便慕名而来的游人,修建了数条葡萄长廊,与普通公园大不相同的是,长廊两侧和小亭四周,全都是葡萄架。长廊尽头的碑石上,“葡萄沟”三个鲜红的大字与葱郁的葡萄藤架相映成趣。游人在长廊的石条凳上纳凉、休息。令人垂涎欲滴的串串葡萄伸手可得。只要你花上几元钱,葡萄的主人就会给你一个大盘子,任你采摘;也可以品尝主人早已采摘好并事先浸泡在天山雪水中的葡萄。
>>种类繁多五彩缤纷1.无核白葡萄通常说的“吐鲁番葡萄”其主要指无核白葡萄,它生长力强,结果多。
因其无籽,最适宜晾制葡萄干。制干后,果粒色泽仍碧绿鲜艳,果肉柔软,食之酸甜可口,色味俱佳,为国内干果中之珍品,堪称“中国绿珍珠”。吐鲁番在7月至10月有鲜葡萄上市,其余时间吃到的是葡萄干。吐鲁番的葡萄干像葡萄一样,味甜,品种多。这里的葡萄干是用特殊方式晾制成的,在吐鲁番处处都有用土块砌成的四面通风的花格建筑——荫房,利用热风,自然荫成的葡萄干,碧绿甘美,酸甜可口。倍受人们的青睐,畅销国内外。
2.马奶子葡萄又名马乳葡萄,因其状如马奶子头而得名。主产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南疆的墨玉、皮值山县。果穗圆柱形,歧肩大,有分枝,果粒圆柱状,平均粒重6克,最大重8克;果肉白绿色,甘甜多汁,质较脆,味爽口。因有小核,宜鲜食。马奶子葡萄栽培历史悠久。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破高昌国(今吐鲁番)得马乳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将其传入内地。由此说明吐鲁番栽培葡萄的历史在1300年以上。
3.得天独厚的葡萄干新疆生产的葡萄干由质软、含糖量高、无籽的无核白葡萄加工而成。其加工方法,一是在阳光下直接暴晒,制成褐色葡萄干。二是在荫房中晾制。
全疆只在吐鲁番盆地可如此制作。这里气候干燥,秋季气温高,常刮干热风。荫房设在房顶或山坡上,高3米,宽4米,长6米~8米,用土坯砌成,四壁布满通风孔道,室内有排排木架,把成熟的葡萄一串串挂在上面,在干热风的吹拂下,30天至45天即成为色泽碧绿、状如珍珠、肉软清甜、营养丰富的葡萄干。著名的新疆无核绿葡萄干即以此法制成,其含糖量高达69.71%,含酸1.4%-2.1%。三是近年来采用的快速制干法。先将葡萄脱水处理,再进入荫房内晾干或以烘干机烘干,大大缩短制干时间。新疆生产葡萄干的历史悠久,据《太平广记》记载,在南朝梁国大同年间,高昌国(在今吐鲁番县)曾派使者向梁武帝进贡葡萄干。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唐代墓葬中也发现了葡萄干。现在吐鲁番所生产的葡萄干,除销往国内各省市,还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