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实事求是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就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存在不同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然而,在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更适合本国实际的本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外是这样,国内的情况也是这样。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之前,早期的中国共产党更多的是传播和直接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其中不乏成功的时候,但失败的教训也是惨痛的。无论是陈独秀还是王明,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忠实学生,但是却过于忠实,脱离了实际,未能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后,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开辟了路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指导,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自己的事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当然,毛泽东晚年受自身以及外在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曾一度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来使用马克思主义,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毛泽东的革命功过进行了“三七开”的评价,既充分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也没有回避毛泽东晚期背离实事求是原则所犯的错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