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宏观上确立了调整社会合作体系中不同利益者合作的基本原则--平等、公正,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合作秩序的基础,为社会公德的培育搭建了合乎正义的架构。“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只是社会公德的外在表征,其深层的基础却是社会制度合乎正义的安排与伦理的建构。”①
然而,一方面市场经济不断促进个人经济利益意识的觉醒和人们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关注与投入--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追逐金钱的活动,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一种全民参与、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来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在这10多年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观念已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致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竞没有多大的差别”;②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建立在“道德人”假设的基础之上,习惯于将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视为道德教育的重点,把个人的正当利益排除在道德之外,以至于学生逐渐学会了戴上“有道德”的面具,在压抑“真我”的同时变得“伪善”,最终以表里不一的双面道德人格呈现。③学校公德教育的实效可想而知!
利益是道德发展的动力,道德是实现利益的重要保证。当前处于转型时期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很多有失公允的“漏洞”,这些“漏洞”为一些不遵守社会公德者提供了“庇护”,并将他们的行为“成本”转嫁给了遵守社会公德者,使得不遵守公德者的行为“收益”大于成本,而遵守公德者的行为收益小于成本。这也将导致学校教育“新民德”不够令人信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