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哲学论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2756
  • 作      者:
    霍桂桓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霍桂桓,1963年生,河北深州市人;外国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职研究员,黑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社会哲学、美学理论、西方美学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在日常生活之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文化哲学”在哲学研究领域之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文化哲学研究者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思考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丛书:文化哲学论要》“上编”从概略梳理中西方人论和文化论入手,力图通过对文化进行的“微观静态”研究和对文化传统进行的“宏观动态”研究,论述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原因、前提和基本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的形成条件、历史变迁和当代特征,实现对文化进行的严格学术定位,从而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本书“下编”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依据,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参照,从概析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入手,力图通过简要考察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界的基本走势,论述马克思实践哲学是这种基本走势的根本归宿,勘定哲学研究领域的疆界,在此基础上通过简要论述文化哲学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相互关系,确定文化哲学在哲学研究领域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本书试图提出问题、确定方向、勾勒思路,不求旁征博引式的材料铺陈,希望有助于文化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打开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现实个体的这种生成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具体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具体参与的各种社会互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是这些关系和互动过程的不断变化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涉及各种社会关系、参与各种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社会个体一方面逐步提高其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也会使其社会角色的层次不断提高,因而身份、地位、影响和作用不断变化--作为一个学校班级的班长的学生,有可能代表和象征着该班级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有可能代表该组织的利益、地位和社会影响,而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首脑,则显然会代表并影响该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历程。这样一来,尽管这样的社会个体既作为个体,又作为某一社会群体的首领而存在,必定会与该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互动,但是,这却显然不会根本影响他/她作为现实存在的“个体”,通过涉及这样的社会关系、参与这些社会互动过程,而与“社会”有机统一起来并不断地发挥其不同于其他一般社会个体的社会作用。
    如此看来,所谓“个体”与“社会”的分裂对立,显然仅仅存在于“观念的领域”之中--也就是说,纯粹是坚持西方传统惟理智主义立场的认识论者和与之相似的研究者,在使用机械、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对象的方法论的时候所产生的结果。只要真正实事求是地看待我们所面对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我们在前面涉及中国传统思想之中所包含的人生观的时候曾经提到的、其关于“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生成路径的论述,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尽管其颇多理想和描述色彩,具体细节不够准确,但其对这种事实的认识和概括却完全可以说是慧眼独具的。
    ……
展开
目录
引论:如何“论”“文化”“哲学”之“要”
上编
“文化”大,还是“生活”大?——论“文化”的学术定位
第一章 从“人”到“文化”——突破“观念的王国”研究文化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第一节 中西方人论及其基本特征
一 强调“自然”“生成”但缺乏理智性定义的中国传统人论
二 强调“预成”、“形式分析”却缺乏社会伦理维度的西方思想的人论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观及其基本特征
一 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文化观及其基本特征
二 有待彻底清理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观
第三节 “突破”与“定位”的现实可能性——社会个体生成论
一 “观念的王国”及其基本特征
二 “定位”与“突破”的现实可能性——社会个体生成论概要
第二章 微观“静态”研究——“文化”的定位——通过学术定位看“文化
第一节 对文化活动进行”定位“的必要性
一 学术不严谨和理论解释力不足与对”文化“的定位
二 发挥”罩眼法“作用的”文化“观与对”文化“的定位
第二节 进行”文化“活动的原因、前提和基本方式
一 人们为什么进行文化活动——追求并享受自由
二 人们以什么为前提进行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社会生成基础
三 人们如何进行文化活动——通过”理想化“过程并运用符号构建”精神家园
第三节 人生境界与进行“文化”活动的个体差异
一 人生境界的生成过程及其差异
二 人生境界与终极关注
三 日常关注及其理想化与文化差异
第三章 宏观的“动态”研究——“文化传统”的生成、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环境性与社会个体:文化传统的民族特征之形成的基础、过程和作用
一 自然环境对文化传统的民族性之形成的影响
二 社会个体与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
三 如何看待文化传统的社会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时代变迁性:从“征服”、“教化”到“享受”
一 对西方现代主要文化发展观的概略批判
二 从“征服”、“教化”到“融合”——对文化传统演变史的概略考察
……
下编 “文化哲学”大,还是“哲学”大?——论“文化哲学”的学术定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