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人论和政治哲学的研究,可作为研究、学习或关注中国人论和政治哲学的读者们的“他山之石”。
孟旦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持有“人之自然平等”的观点,与西方思想家持有的“人之价值平等”观点截然不同,然而中国在“人之自然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却是一种“等级制”的儒家政治和伦理。他又紧扣朱熹的“象喻”,剖析了朱熹的人性观点和政治哲学思路。朱熹从如何解决儒家人性论的两个内在矛盾(即“亲亲”原则与“利他主义”原则、“外在权威”与“自我修养”之间的矛盾)入手,阐述其政治哲学的内涵。
中国“当代”人性论的重点在于人性的“可塑性”,与儒家、西方和苏联时期的“人”之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孟旦也将中西政治哲学的比较放到“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框架下进行思考,指出了中国政治哲学中“整体主义”价值观以及“意识簇”式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可见,在中国这种独特的人论特征和政治哲学理念背后,一定蕴藏着惊人的秘密。因此,孟旦着力于探索其背后的人之基本思维模式,如“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宋代的人性形象》中的“象喻”思维方式、《“当代”中国人的概念》中的“意识簇”认知方式、《二十世纪中国的帝国式求索模式》中的“帝国式求索模式”以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研究》中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等。
我们应该抛弃井底观天、故步自封的狭隘心态,从孟旦的中国人论和政治哲学研究中,汲取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同时要洞悉本民族文化的弱点,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来弥补我国文化之不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