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被表述的民俗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00697
  • 作      者:
    刘统霞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基于作者对一项村落民俗——商河鼓子秧歌的田野调查,还原展示乡土村落民俗艺术的本土表述方式和民俗仪式展演的隐喻意义和逻辑意义,梳理了乡土经验遭遇外来知识的历程,观察到民俗艺术在20世纪后20年的多元复兴但很快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及大众传媒的发展而日趋边缘化的现状,呈现了在遗产保护的话语体系下,不同利益群体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并通过个案说明了传统文化主体的虚空化,质疑了当前一些文化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探讨了实现多元文化互主性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一例田野调查的个案--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过程及当代表现。讨论了一个现代性和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述。具体地说,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表述,以及科学文化对生活文化的表述。选题极富创新性,田野资料丰富,逻辑条理,论证有力,是篇较为优秀的博士论文。
    ——吕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
    
    作者以文化再现和表述理论为视角,对一种民间娱乐进行了反思性的民族志研究,特别是对商河鼓子秧歌近代以来的“被表述”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还原与批判性反思,揭示了。“民间娱乐”背后的文化政治。她通过对”事件一程序"进行的“文化分析”,展现了文化反思与文化批评的深度,彰显了人类学的当代价值。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村子靠近河道,交通运输方便,另外,它距离清代修建的从济南到惠民的官道只有五、六里路;村子一直设有集市,以四、九为集日,所以这个以镇为名的村子每到集日,南北商人云集而来,生意繁荣。根据村碑记载,清朝的宰相刘墉(山东诸城人),回山东诸城省亲路经该地,看到这个小村镇交通如此便利,生意如此兴隆,大为欣喜,便建议把“青龙镇”改名为“兴隆镇”。小村镇上生意如此兴盛,村里人的生活也相对宽裕,信息比较灵通,但村风依然淳厚,向来讲究耕读传家。
    兴隆镇村是以郭姓、刘姓、朱姓为主的杂姓村。这三姓的先人都是在明、清年间陆续从河北枣强县直接或辗转迁移到此。后又有姓张的、姓孙的、姓曹的和姓乔的住户以住亲戚家或以过继的形式入住到兴隆镇村来。村中一向有“孙刘不分”,  “朱乔不分”和“张曹不分”的说法。根据老人介绍,本村最早原有的住户姓田,当地人称这种原住户为“坐地霸”,但这个家户人丁不旺,村里最后一个姓田的人叫田世奎,晚年双目失明,又是个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村里就安排各家户轮流给他送饭;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就去世了,全村人集体给他送了终。
    土改前,村子大约有300多人口,全村的布局,素有“西郭东刘”的说法。其中,刘姓家族自明朝应化年间迁居到这个村来以后,世代繁衍,人口最多,出了“五服”的刘姓人又按居住的方位分东、西两院,村里人称“东院刘家”和“西院刘家。”比较来看,西院刘家人口繁衍得更快些,特别是解放后随着新的村落住房规划,西院刘家的住户慢慢围合了东院刘家的住户,那是后话了。到了清代中后期,这郭、刘两大家族都置办了不少的田产,是当地的大户。两大家族里都出了些在本地有头有脸的人,但均能“济急仁和,为善乡里”。
    ……
展开
目录
序言
摘要
导论——一项民俗艺术的被表述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界定及相关研究状况介绍
一、研究对象界定及基本情况介绍
二、民俗学和文艺学领域对民俗艺术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探讨
一、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趋向以及历史解读
二、汉人社区研究模式的转移
三、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四、仪式研究与权力展演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一、表述危机与文本分析
二、本研究中的文本分析
二、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乡土艺术的自我表述——迎春祭祀的民俗
第一节 村落里的时间和空间
一、村落里的时空
二、周边村落里的民俗艺术氛围
第二节 展演与乡村秩序——以兴隆镇村为例
一、我的田野点——兴隆镇村
二、温暖的回忆——村里的“闹玩”
三、角色分配、权力展演与文化教化
四、敬神祭祖仪式及社会秩序的整合
第三节 明清县志中民俗的书面表述
一、神话传说和有关神的世界
二、地方风俗和时令

第二章 乡村经验遭遇外来知识
第一节 文化认同危机与“陋俗”
一、民俗的新表述——地方“陋俗”及话语背景
二、日本鬼子来了和有关“闹玩”的另类记忆
第二节 群众动员与秧歌高潮
一、胜利的春天
二、小镇上的第一个文化站
三、区政府组织的群众文艺汇演
第三节 难以抹去的历史记忆
一、难忘挨饿那几年
二、“闹玩”活动的短暂恢复——自然灾害后的调整
三、向传统决裂——“破四旧”
四、把祖坟掘了——“整坟造田”
五、村落关系的彻底恶化——批斗会
六、村里的文艺表演——为政治服务
……
第三章 传统的复兴及回应性的表述
第四章 民间艺术与传统的再造
第五章 虚空的家园与本土新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