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纯理论有一条较清晰的发展脉络:基于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包括古典(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其共同特点是认为相对价格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根据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和专业化的决定性因素可以用国与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来说明;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新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放弃了传统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完全竞争和产品的同质性),是在不完全竞争或存在产品差别的背景下分析国际贸易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替代了传统贸易理论。从解释对象上看,两种理论分别解释不同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产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而传统贸易理论则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从理论基础上看,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性差异;传统贸易理论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国家之间在生产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性。两种理论的观点不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相反实际上表现出一种互补性,共同丰富和完善了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本质上它有着宏观经济的性质)研究下列一些问题:在一个货币经济中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和国际收支的调整政策、国际收支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各种汇率制度、国际流动性问题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其他问题等。
……
展开